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精選3篇)
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策略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未知欲。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并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師:同學們,寒假期間你們都去了什么地方?能告訴老師和同學嗎?
……
看來,同學們去的地方真不少,玩的也很開心。(出示課本第2、3頁的情景圖)假期里的兒童樂園也非常熱鬧,我們一起去瞧瞧吧!
請你仔細觀察,兒童樂園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根據他們的活動提出數學問題嗎?
(質疑):剛才老師發現小朋友根據兩個信息提出的問題,小朋友很快就解決了,可是有些小朋友根據"看木偶戲"這一情境提出的問題卻難倒了很多的小朋友,那到底是什么數學問題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課件演示:看木偶戲)
二、交流信息,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觀察"看木偶戲"的情境圖。
師:從圖上,你找到了哪些信息?
生:我發現了原來有22個同學在看木偶戲,走了6個,又來了13個小朋友。
……
師:根據你們看到的這些情景,你們能提出數學問題?誰想試一試?
生1:有多少人在看戲?
生2:現在看木偶戲的有多少人?
2、同桌交流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師:這些問題你會解決嗎?你們是怎樣想的?
(先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老師巡視,了解各組討論情況)
師:你們是怎么想的?誰想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生1:我們是用原來看木偶戲的22人,去掉去沙包的6人,然后再加上看戲的13人,就是現在看木偶戲的人數。
生2:我們有不同的意見。我們是用原來看木偶戲的22人,加上又來看戲的13人,然后再減去去丟沙包的6人,就是現在看木偶戲的人數。
師:看來你們都有不同的想法,那么你們用算式計算出看木偶戲的有多少人?
(學生在練習本上列算式,老師巡視)
師展示學生計算的過程并板書:
(1)22+13=35(人) 35-6=29(人)
(2)22-6=16(人) 16+13=29(人)
(3)13-6=7(人) 22+7=29(人)
(4)22+13-6=29(人)
(5)22-6+13=29(人)
3、觀察比較,選擇自己喜歡的解決方法。
(讓學生了解前三種是分步列式而后兩種是綜合式。①和④想法一樣,②和⑤想法一樣。前三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現在看木偶戲的有多少人?)
師:說說自己喜歡哪一種解決方法,這種方法是什么?(同桌交流)
通過比較優化幾種解法。
4、小結:你發現今天所解決的問題和以前的問題有什么不同嗎?
三、實踐應用
師:木偶戲的問題解決了,我們再來看看參加接力賽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問題。
1、第6頁第1題:(課件演示:接力賽)
1)說說圖畫的意思,尋找信息和問題后,列出相應的算式。
2)同學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2、第7頁第4題:
玩累了,還是來到休息室里休息一下吧?看好學的小朋友一起又在討論數學問題了,我們一起去看看。(課件演示:看足球賽)
1)解決這道題,有什么困難?
2)求中國隊的總分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3)填寫統計表
4)通過這個統計表,你們有什么發現嗎?
四、總結質疑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五、課后拓展:
觀察一下家中的物品,給爸爸媽媽提出幾個數學問題。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四冊2~4頁例1
設計理念:
1.結合生活情境發現數學問題并解決問題。從學生熟悉的游樂園場景入手,通過觀察發現生活情境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經歷從生活問題到數學問題的抽象過程,感受數學知識的現實性。
2.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創設了開放性的思維空間,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尋找答案。
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特征、解題思路和方法。
2、能正確地分步列式解答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1、生活中,許多地方都要用到數學。今天老師在上班的路上也遇到了,出示例1(改編)
公交車上有乘客40名,開到武林廣場下車16人,上車8人。現在車上有乘客多少人?
獨立解答。
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解決例1沒有什么困難。
2、板書:各種情況
(1)40-16=2424+8=32
(2)40-16+8=32
(3)40+8=4848-16=32
(4)16-8=840-8=32
3、弄清每一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2)同一思路,只是一個分步列式、一個綜合列式。(3)先求上車后,再算下車的。請學生按生活實際,一般先下后上。(4)不做特別要求,16-8即抵消了8位上下車的乘客。
4、選擇一種你認為最為合適、簡單的方法再進行解答。
5、組織討論:
讀題后要先想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列式計算。(學生感覺到要先求出中間問題。而這個問題是沒有直接告訴你的,要自己動腦筋想。)
6、聯系實際生活: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有很多。(課件出示)
(1)我校原有學生405人,畢業了96人,又招收新生84人。現在我校有學生多少人?
(2)我校有圖書1080本,捐出574本,又買來638本,現在學校有圖書多少本?
(3)學校有本子2014本,又買來884本,開學發掉1789本,還剩多少本?
(4)運來點心560塊,吃掉128塊,又運進76塊,現在有點心多少塊?
提高性練習:
肯德基生產炸雞腿1500個,,,現在有炸雞腿多少個?
作業:
書本p241——5
練習要求:
1、每組依次派代表上臺板演,其他同學自行計算。
2、規范書寫橫式、豎式、橫式、豎式、答。
3、答對一題,小組加星;錯誤,要請小組分析錯誤原因,要讀懂題意。
開放性應用:可以先減、再加;也可以先加、再減。開拓學生的思路,不要形成定勢。
教材分析:
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的加減一步計算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時學習的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是由“求總數”和“求剩余”兩個一步計算應用題合并而成的。教材通過兩道有聯系的一步計算應用題過渡到例題,由于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與應用題情節的發展順序一致,學生比較容易理解。
教學處理:
情境導入時,從學生日常的生活問題——坐公車出發,貼近學生,數學源于生活;教學新課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能充分發表的自己的意見,做到反饋交流;練習時,安排了兩種類型:1、聯系實際生活解決問題;2、提高練習,通過補條件,加深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理解。練習中,體現“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的教學理念。
設計意圖:
整節課的設計中,著力體現“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的教學理念,數學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科學,從學生常見生活現象著手,逐步引入到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當中,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教師的組織引導,讓學生認識數學的價值,數學的美,并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后,能夠解決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能碰到一些實際問題。
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 篇3
教案:教學內容:加減兩步計算應用題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認識含有三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的結構。 2.使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兩步應用題的解題思路,會分步列式解答兩步應用題。 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舉一反三,靈活解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師:誰知道10月1日是什么節?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們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50歲的生日,為了慶祝這一盛大的節舊,一些同學做了許多美麗的花朵。 板書:同學們做黃花25朵,做紫花18朵。 根據這兩個條件,誰能提出一個問題,使它成為一道完整的應用題呢?怎樣列式解答呢? 大家仔細觀察,這是一道幾步計算的應用題? (2)師:老師也提一個問題——“做了多少朵紅花?(板書)看能不能解答?為什么?”(因為題中沒有告訴紅花與黃花、紫花的關系,所以不能解答。) 如果老師增加一個條件——“做的紅花比黃花和紫花的總數少3朵”(板書)。現在紅花與黃花、紫花有關系嗎?這道題能不能解答了? 二、進行新課 1.師: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例1,誰來把題讀一遍。 2.引導理解題意。 這道題告訴我們的已知條件有哪些?要求什么問題? 紅花的朵數跟什么有關系呢?(總數)有什么樣的關系呢?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3.畫線段圖。 師:我們可以借助線段圖來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先畫出一條線段表示黃花的朵數,(邊說邊畫)黃花有多少朵?接著畫線段表示紫花的朵數,表示紫花的線段應該比表示黃花的線段長呢?還是短呢?為什么短9畫完后問:哪一條線段表示的是黃花和紫花的總數呢?(指名上臺指出)再畫表示紅花的線段(師故意把表示紅花的線段畫得和總數一樣長)。提問:是這樣嗎?為什么不對?應該怎樣改?這條線段就表示紅花的朵數,也就是這道題要求的問題。 4.分析、解答。 (1)師:請大家想一想,求紅花的朵數用一步計算可以嗎?為什么不能?要求做了多少朵紅花,必須先算什么? (2)師:每一步怎樣算呢?求出黃花和紫花的總數,就可以求出什么了?請你在練習本上試著列式解答,誰最先做完,就上來把答案寫在黑板上,其他同學做完后看書自檢。 (3)小結:解答例1時,已知紅花的朵數比黃花和紫花的總數少3朵,題中沒有直接告訴黃花和紫花的總數,所以要先算出黃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再算做了多少朵紅花,需要幾步計算?(兩步。) 5.揭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兩步應用題”(板書課題)。 6.改編例題。 (1)師:下面老師把例1改變一下,把第三個已知條件中的“少”改為“多”。(電腦出示。) 請你默讀題目,思考以下問題: ①這道題和例1比,哪些地方發生了變化? ②線段圖怎樣改? ③解答這道題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據學生討論情況歸納后,學生獨立解答,個別板演。集體訂正。問:解答這道題需要幾步呀?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2)師:下面老師把例1再改變一下(電腦出示題目。)指名讀題后,先提問上述問題,學生再獨立解答。 師生集體訂正。 7.比較歸納。 (電腦出示)思考:這三道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 小結:這三道題講的事情相同,前兩個已知條件和問題相同,第三個已知條件不同。從解答方法來看,因為紅花的朵數都與黃花和紫花的總數有關系,而“總數”沒有直接告訴,所以三道題都需要兩步計算,先算出來黃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然后再求做了多少朵紅花。不同的是求紅花的朵數計算方法不同。因為例1告訴我們紅花比黃花和紫花的總數少3朵,應該用總數減3;想一想第1題是告訴做的紅花比黃花和紫花的總數多3朵,應該用總數加3;想一想的第3題是知道做的紅花是黃花和紫花的總數的3倍,也就是3個43,所以用總數乘以3。大家在做應用題時一定要認真分析題意,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怎樣計算。 三、鞏固練習。 1.填空: (1)同學們跳繩,小華跳75下,小明跳85下。小青比小華和小明跳的總數少30下。小青跳了多少下?師引導學生分析題意。要求“小青跳了多少下”,必須先算( )。算式是:( )。 (2)畜牧場養出羊120只,養奶羊410只。養綿羊的只數是山羊和奶羊總只數的4倍。養綿羊多少只? 師引導學生分析題意。 要求“養綿羊多少只”,必須先算( )。 算式是:( )。 2.小游戲——猜一猜: 兩名學生報出年齡、身高,師說出教師的年齡、身高與兩名學生年齡、身高的關系,讓學生猜一猜老師的年齡、身高。 四、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步應用題,做題時要認真分析題意,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該怎樣計算。 五、布置作業(略)課后反思對本節課比較滿意的地方:(教學設計、重難點、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手段等方面)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含有三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是在學生熟練掌握“求比一個數多(少)幾”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含有三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的結構和解答方法.難點是找準題目中的‘中間問題”。本課注意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重視應用題的結構教學。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前后知識聯系緊密。注意運用遷移規律更新知識結構,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突出“中間問題”的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數量間的關系。在完成例1及“想一想”的教學后又引導學生比較三道題目的異同,再一次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強化這個認識。“導”、“放”結合,培養學習能力。學以致用,強化新知。本節課的設計努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在學中練、在練中學,得到充分的表現,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節課明顯的缺陷:(并分析原因)缺陷:老師一上課就提出問題,問大家知道做嗎?然后讓學生嘗試解決,匯報交流。練習鞏固時發現大部分學生掌握新知不夠。原因:在教學中,我把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主動學習上,忽視了對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的把握,特別是忽略了對學生參與的實際可能性的分析,以為只要給學生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就會主動的掌握知識,忘記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幫助者、指導者”的角色。改進的措施: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放開手腳,當點撥時還需點撥,當講授處還需講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