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美景 家鄉的人》教學設計
四、家鄉更好、升華情感
1、想一想:我是柘榮小主人,我能為家鄉做些什么呢?
(請你為家鄉的未來描繪美好藍圖,可以寫一寫、畫一畫,也可以唱一唱。)
2、歌曲《誰不說俺家鄉好》
3、教師小結:昨天,家鄉歷盡苦難,飽經風霜;今天,人們用勤勞的雙手!
建設美麗的家鄉;明天,你們是建設的主力軍,相信你們會努力把家鄉建設得更美好
(引導學生在觀其形、察其言、度其心,使學生進行情感體驗的基礎上,使師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斷變革,創造內容,融入自己的生活世界,在逐漸創生的具有豐富不確定性的氛圍中,共同對話,體驗理解和實踐。)
【設計簡評】
一、回歸現實生活充實課程資源
《品 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課程來自學生的生活,我們教學設計就要緊緊圍繞兒童的生活,教育要回歸生活,我們重視生活的教育價值,特別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林蔭老師注意了以教材為范例,以家鄉柘榮本土美景為教學指向,以學生生活中的真實環境為內容來構建師生間的教學活動。同時, 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老師不論是在課前預習指導還是在課堂教學中,都注意了引導學生把學習當作生活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拓展了教學空間,充實了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二、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主旋律
《品 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又指出:教學內容要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系起來;這就要求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林蔭老師的這一節課設計 能夠緊緊圍繞學科教育的目標,利用課堂教育成功有效地引導了學生生活。在課前指導預習,通過各種手段、方法搜集資料,并指導學生對所獲的資料進行加工處理,學生在搜集處理資料的過程中,獲取了第一手信息。與此同時,老師也獲取了不少可用的課程資源。在教學環節中,引導學生感悟,老師通過營造話題氛圍, 如:同學們,快把你們的作品展示出來與同學一起交流吧!并讓學生小組合作,自由討論,吸引學生樂于參與學習活動;教師善于挖掘情感因素,在猜景點,加深學生對家鄉景點的了解和認識后并讓學生當“小導游、寫廣告詞”,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在“介紹家鄉人、升華情感”這一環節中教師讓學生制作“光榮簿”,使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取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的能力。
三、教學設計注意了目標的多元化
本 課教學教師不但注意了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越來越認識柘榮的山水之美,更要學生一步步地感受這種美,抒發對家鄉的美。讓同學們說家鄉的不同的景區的特點,是讓孩子們長知識,而讓孩子們為景區所在地插上小紅旗,則是為了更生動更直觀地讓孩子們不斷感慨家鄉的美景多得說不完。既體現了學科的滲透性,也體現了教師 對學生學情的具體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