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種類繁多的動物》教學實錄
脊椎動物 魚類
鳥類
蛇類
身體中有無脊柱
昆蟲類
無脊椎動物 ……
教師說課:
1. 為什么選這個內容?想少帶點材料。
2. 這堂課體現了什么思想或理念?一句話,基于學生資源、科學概念
3. 有哪些環節?第一個環節:讓學生寫,這是學生已有的課程資源;給學生時間也寫不完,初步感知動物的多用型;第二個環節:擺一擺分類;再次感知動物的多樣性,而且是有序地思考;在引申到科學家的分類方法;然后再依據骨骼分類、增加新成員,再次感受動物的繁多;最后延伸到課外,把這些記錄表粘貼在實驗室里,體現本次活動的主題。
4.最后的作業。輕負高質,科學老師怎么去做?值得思考
5.教后體會。沒有試教,這是原生態的課,將近20年沒有上小學的課,感覺找不到了,時間把握不住了,什么時候下課也不清楚了。但我想上出我的思想,推進我們的課堂教學。
互動交流:
謝小立:從課堂暴露學生原有認識開始。
內涵的豐富:結構圖。外延的豐富:給動物添加成員
整節課,完全是用思維來驅動的,研究的方向非常明確。
把板書、閱讀課本的機會交給學生,收放自如。
非常關注學生的元認知,非常值得學習。
本課體現兩個思想:一是學問邏輯對教學的作用。二是對概念模型的建立。
金偉平:基于學生資源的教學。
喻伯軍:你沒有試教,怎么把我學生的狀態?
錢:
沒有上過,心中無底。這堂課的關鍵在哪里?學生的資源要豐富,吃飯前與學生見面了,把卡片發過去問學生喜歡嗎?學生說喜歡。三年級時尋訪過哪些小動物?學生說的一般是昆蟲,我問還有嗎?學生就說有雞鴨等,發給每人10張卡片。本來想先不見學生直接在課前發,但是不放心,就移到課前去讓學生寫卡片了。
所以我們要分析,這些活動中,哪個是關鍵的。
后來又想,能否讓學生板書?現在學生要考試,字寫不出來怎么辦?就讓學生寫寫。
有思想就有策略。有什么想法就想方設法去完成。
施昌偉:很樸實、厚實,讓教研員回歸課堂本真。提個問題:整節課沒有用什么材料,怎么看這個問題?
錢:
觀點:要上好科學課必須要有結構的材料作為載體。今天選這課就是因為材料可以少帶,可以用學生的資源。這節課的材料:魚、螃蟹,魚骨骼、鳥骨骼、鴨毛、豬毛都是帶的,材料很少。
老師們如果要改進這一課,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