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課堂實錄與反思
師:使摩擦力變大,改變了什么條件?
生:從光滑改變到粗糙。
師:剛才討論的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研究的第二個問題,如何增加和減小摩擦力。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己設計 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實驗,注意在實驗的過程中,一定要記錄數(shù)據(jù),先討論再開始實驗。
(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師:請各組匯報實驗數(shù)據(jù)和結論。
生:我們先在木板粗糙的一面墊上砂紙,木塊上放4個鉤碼, 在砂紙上拉用了3.5牛的力。把砂紙拿掉,在 玻璃上拉用了0.4牛的力。在接觸面光滑的地方摩擦力就小,接觸面粗糙的摩擦力就大。另外,物體輕的時候摩 擦力小,物體重摩擦力就大。
師:還有不同的實驗方法嗎?
生:我們用毛巾包上木板,用木塊在毛巾上拉,用了1.2牛的力,在光滑的玻璃上拉用了0.2牛的力。
師:同學們觀察很認真,自行車有這么多有關摩擦力的知識。同學們看課本47頁的幾幅圖,互相討論,哪 些情況下是增大摩擦,哪些是減小摩擦。
(學生看圖討論。)
師:同學們知識很豐富,能說明生活中應用摩擦力的知識。我出一個難題,請同學們幫忙解決。這里有一 根拉鏈已經(jīng)不好用,請同學們想一個辦法使它好用。
生:在拉鏈上涂上蠟,使接觸面光滑,拉時就比較省力。
師:為什么省力?
生:摩擦力減小了。
生:抹潤滑油,可以使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就小了。
師: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有關摩擦力的知識,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應用,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教學反思: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操作,并引導學生收集分析操作中的事實 得出假設,然后再為學生提供材料設計實驗來驗證由經(jīng)驗得出的假設,最后形成結論。在教學過程中, 始終注意引導學生從操作實踐出發(fā),從實踐中發(fā)現(xiàn)的事實出發(fā),沒有把結論強塞給學生。
驗證實驗由學生自己設計,這也是很有意義的嘗試。在備課時并不是簡單地以得出結論—— 知識為唯一目標,而是有意地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得到磨練。請別小看這一點,相信學生,敢于讓 學生“胡想”、“胡說”、“胡做”的魄力,這一步是很難放開的,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教師在作這種嘗試了,這 是進一步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觀念的新表現(xiàn)。
怎樣給學生展示材料。提供給學生的材料必須有一定的結構,這是事先設計好了的。學 生操作材料、收集事實、整理事實,目的就是探究隱含在材料結構中的意義。這既是教學過程,也是科學過程 。但是這種意義學生暗示或挑明了好,還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好?很值得研究。本課似乎是選擇前者 。比如說兩個“拉人游戲”,第一次要求學生拉體重不同的人,第二次要學生在地板上和地毯上分別拉人,實 際上就將結論暗示給學生了。
這樣設計的好處是學生容易得到結論,課可以上得很順當,但毛病恰恰也是學生得到結論太容易了,課上 得太順當了,學生得到訓練、磨練的機會卻少了。也許有人會說:教師不是要起“主導”作用嗎?不是要引導 學生“自行探究”嗎?問題的實質(zhì)可能正在這里:既要放手而又不能失控,既要引導而又不能包辦。這里面有 教學指導思想、教學觀念問題,也有教學方法問題。請讀者為我們提供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