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物體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67頁例1和”做一做”,練習十五的第1題。教材簡析:
《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的一個獨立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關系的知識后來學習的,要求學生認識到,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個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初步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只有把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形狀進行綜合,才會形成這個物體的完整表象。并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以后學習觀察較為抽象的幾何圖形等知識打好基礎,作好準備。
教學對象分析:
低年級學生活潑愛動,求知欲強,樂于表現自我,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現在的思維中具體形象思維成份比較多,教學中要加強直觀教學,并使學生通過看一看、說一說、擺一擺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習興趣,理解掌握知識,建立空間觀念,使所學知識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1)使學生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要全面地了解一個物體各個面的特征,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2)使學生能正確辨認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能確定看到某一形狀所處的位置和角度。(3)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經歷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形狀的過程,體驗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正確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難點:(1)對看到的物體相似的面形狀的不同特征的認識和區分。(2)使學生明確要全面地了解一個物體各個面的特征,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初步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教學關鍵:使學生通過觀察實踐活動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能把不同位置觀察到的形狀進行綜合,形成這個物體的完整表象。并能在頭腦中進行“虛擬的移位”,即假設自己站在某一位置,會看到什么形狀。
策略與方法
引導學生運用觀察——思維——表達為一體的探究性學習方式,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現規律,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處在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中。
課前準備:課件 、投影,茶壺、玩具小汽車等實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知
師:“同學們照過相嗎?”“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了幾張照片,想看看是什么嗎?”(想)
教師用課件出示本校校園從不同角度拍攝的照片。
學生看了將會很快說出是我們的校園。
師:這些照片相同嗎?(不相同)
師:拍攝的都是我們的校園,怎么看到的照片會不一樣呢?
學生可能說出:(1)因為拍攝的地方不一樣。(2)因為拍攝時站的地方不一樣。(3)因為看校園的角度不一樣。……
師小結并板書課題:對,因為是從不同的角度拍到的。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師板書課題: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看校園的照片,利用了學生好奇心理,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其生機盎然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看到的樣子不一樣,并自然地導入了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