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法估算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三冊第31頁百以內的加減法估算
教學目標:
1,學生體驗估算在某些情境中的便捷性.
2,學生初步體驗估算方法的多樣性,并初步學會加減法估算的基本方法.
3,學生用所學的估算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感受數學的價值.
教材分析: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本課時是在學生學習了百以內的加減法口算,筆算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通過 "100元買3種生活用品夠嗎 "的情境讓學生討論,意圖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提高估算的意識和能力,增加數感,并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體會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學生分析 :
本課教學前,學生接觸的都是口算和筆算,不僅習慣于精確計算,而且口算100以內的加減法達到了比較熟練的程度,因此對100以內的加減法不容易產生估算的需要,估算意識的培養比較難.另外,學生在這之前沒有接觸過"近似數",同時還未形成"整十數相加比較方便"的認識,也影響了學生對估算方法的理解和運用.
設計思路:
1,調整教學目標,將"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改為"體驗估算在某些情境中的便捷性".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人們往往用估算的方式進行大數目的計算.而100以內的加減法位數少,學生習慣于精確計算,不容易產生估算的需要,更不要說"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了.所以調整教學目標,將本節課的重點定為學生估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上.
2,體現算法多樣化和優化的思想.通過買筆的情境,讓學生討論"兩只筆大約多少錢"這一問題,充分展現他們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并在比較中進行優化,從而理解和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難點:估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過程預設計:
教學預設
設計意圖
一,切入生活,體驗"近似數"
告訴學生老師的年齡大約是30歲
猜一猜:老師可能有多少歲.
試一試:將老師提供的數說成最接近的整十數.
讓學生體會估計結果的不確定性及范圍,并練習"近似數",為后面的估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做好鋪墊.
二,創設情境,探索方法
1,引出估算
師:老師到了筆莊之后,遇到了很多數學問題,你們能不能幫助老師解決
問題一:我有100元錢,把這些筆都買下,夠嗎 你是怎么想的
2,估算的基本方法
問題二:買19元和52元這兩枝筆大約需要多少錢 你是怎樣想的
這幾種算法,你最喜歡哪種 為什么 這種方法是怎樣的 (板書:最接近的整十數)
3,試一試
問題三:52元的筆比19元的筆大約貴多少
問題四:100元買三枝筆夠嗎 你最喜歡哪種方法
問題五:100元還夠買什么
讓學生理解什么是估算,初步感受估算的便捷.
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多樣化和優化的過程,從中理解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進一步體驗估算的便捷性.
試一試中有些估算的方法可以多樣,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算法多樣化.
三,應用拓展,解決問題
看來估算還真比較方便,除了買東西可以用估算,還有什么時候可以用到估算 在練習中體會:
1,快速判斷:哪條路最近
2,檢驗計算結果的合理性
3,預計結果
練習既是對本節課知識技能的鞏固,又進一步體驗估算在生活中的運用.
四,課堂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