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教學反思
《分桃子》教學反思
《分桃子》這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5以內的乘法的基礎上來學習的,讓孩子們動手操作(如:分一分、擺一擺、填一填、圈一圈、畫一畫等),逐步體會什么是“同樣多”、“一樣多”、“平均分”。 這節課的教學在學生今后學習除法知識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上課我根據學生年齡小的特點,抓住兒童心理創設了一個童話故事《小猴分桃子》,童話故事對年齡較小的學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要在童話故事里得到滿足,這樣的設計就是為了一開課就能牢牢抓住整個課堂上的學生。隨后我又創設了:你能用手中的小圓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嗎?讓孩子感覺融入到童話故事中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愿意去從事分桃子的活動。在本節課中我創設了以小猴一家一天的生活情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這樣的情境創設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小猴分完桃子,猴爸爸又請小猴來分6個小木塊;分完小木塊小猴又去看望好朋友小貓和小狗,幫助小貓小狗解決了所遇到的難題等等。在興趣的帶領下學生充分感知分的過程。整節課中老師創設了學生喜愛的故事情境,隨著故事的展開教學目標也在得以一個一個的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愛心也得到發揮,他們是在幫助小猴、小貓、小狗這些兒童非常喜歡的動物解決問題中度過。學生在課堂上有分有和,興趣盎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同時,教學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教學總有不足之處,需要我們不斷的改進,找出不足,探究不足產生的原因,促進今后的教學。通過失敗之后的反思,使我們達到“吃一塹長一智”的教學目的。
課堂授課時,在學生幫助小貓把12條魚平均分給4只小貓時,教師還是包辦的太多,不放心學生是否做到了平均分,指導學生直接把3條魚圈一圈。使學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沒有能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分12條魚的具體過程。
另外,學生幫助小猴把9個氣球分給4個客人,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的引導不夠及時,在學生研究過程中,出現了新的問題---有一個氣球沒有分出去。許多學生不能順利的研究下去,致使有一個班的學生說課本出錯了,為什么要剩下一個氣球。
上完課后靜下心來想一想,該放手時就放手。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研究的整個過程,不要怕學生出錯,教學本身就是在糾錯的過程中不斷創新。教師引導及時到位。在學生研究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指導解決,積極參與到某個小組研究活動中,在參與中與學生平等交流,做學生的合作者。
總之,以上是我在教學本課過程中幾點不成熟的思考,在教學之后,及時記下,不斷反思。在教學工作中,及時對課堂教學設計和實踐進行反思,作為改進教學、總結經驗和探索規律的依據,對指導今后的教學實踐,促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會有很大幫助。
《分桃子》教學反思
《分桃子》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3冊的內容,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初步體驗除法與生活的聯系;2、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3、通過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針對這樣的目標我在教學前設計了這一課的教案。從兩個教學班的授課結果來看,本節課教學效果有憂有喜,現結合本課教學實錄將教學中值得思考的地方記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