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教學反思
《分桃子》教學反思
"分桃子"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三冊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的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是通過"分一分"等操作活動,體會平均分及除法運算的意義.在教學《分桃子》這一課時,我主要是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來理解"平均分"這一過程.
我以小學生喜歡的故事創設情景:2只猴子到小兔家做客,小兔拿出8個桃子招待2 只猴子.同學們想一想,每只猴子可能吃到幾個桃子 你能幫一幫它們嗎再讓學生用8個圓片代替桃子,動手分一分,看一看這8個桃子要分給2只猴子,可以怎樣分學生興趣很高,動手分"桃子".不一會兒,許多學生都把手舉得高高的,他們有的說:"可以一只猴子分7個,一只猴子分1個."有的說:"可以一只猴子分6 個,一只猴子分2個."有的說:"可以一只猴子分5個,一只猴子分3個."有的說:"還可以一只猴子分4個,另一只猴子也分4個."我又進一步引導說:" 在這么多的分法中,你們認為哪一種分法才能使兩只猴寶寶都滿意呢 "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最后一種."我又追問一句"為什么 "他們都說得很有道理.生1說:"這樣才公平,兩只猴子才都滿意."生2說:"這樣兩只猴子分得的桃子一樣多,就會滿意."生3說:"兩只猴子分得同樣多的桃子,它們都會滿意的."生4說:"這樣平平分,兩只猴子一定都很高興.對.像這樣每只分得數量同樣多的分法我們叫它"平均分".
學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后,在"分一分"和"試一試"這兩道題中,我再一次讓學生用學具代替題目中的物品進行具體地分一分,自主探索要怎樣分才合理,并在小組內交流分的方法,這樣學生就能進一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這節課的教學目的已經在學生動手分一分的過程中達到了.我想:學生的思維往往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最容易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學像這種比較抽象的知識時,我們要為學生多創設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動手擺擺,加大接受知識的信息量,使之在操作中對未知世界有所發現,探索規律,這樣學生就能運用規律去解決問題,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學習.
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有待改進,如學生傾聽的習慣還沒養成,作為教師的我激勵性的語言還不夠豐富,還需不斷學習.
《分桃子》教學反思
《分桃子》是“分一分與除法”的第一個分一分,是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用2~5的乘法口訣進行乘法運算的基礎上進行的,知識包括:1、分物體時出現不同情況;2、理解分得同樣多——平均分:正好分完;有剩余。
新課程告訴我們,只有真正讓生活走進課堂,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自己動手動腦,通過擺一擺、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畫一畫等實實在在的,生動豐富的活動中感知,才能幫助他們體驗平均分,進而在腦海中建立起等分與除法之間的聯系,才能真正體會除法的意義。
一、故事吸引,在活潑氣氛中引發興趣
孩子是聽故事長大的。我根據主題圖從童話故事“猴寶寶分桃子”導入課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從一開始就處于積極狀態中,提出問題“小猴吉吉和利利他們可能吃到幾個桃子呢?”激發學生思維。并以此為情節,對各環節進行串聯,適應低年級孩子的特點,孩子們都沉浸在故事中,使得教學過程充滿童趣,為學生主動探索創設了良好的外部情境。
二、關注探究過程,實現自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