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時(5的乘法口訣練習課)摘桃子
2.同時每5個人還贈送38塊餅干,每人能分到8塊嗎?
5x8=40(塊) 38〈 40,所以38塊餅干不夠,每人不能分到8塊。
小結:同學你們在解決這些問題時都請誰幫忙啦?
參考:乘法口訣;比較大小的方法
(三)、拓展性學習
1、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與同學說一說。
2、介紹乘法口訣的歷史:學生讀收集的資料.
古代乘法口訣表
湘發現2200多年前乘法口訣表.國考古專家最近在湖南一座戰國遺址里出土的木牘上發現了2200表,竟與現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訣表有著驚人的一致.
在湘西龍山縣里耶古鎮出土的一片木牘上寫著“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這樣的篆文,經專家考證,是中國最早的乘法口訣表,并確是至今還為開蒙兒童所習誦的乘法口訣.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春龍和同事今年6在里耶古城考古現場清洗出土的秦簡時,發現一枚木牘上的數字排列很有規律,每個豎行的數字連起來就是一個乘法運算,如“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等.
更為奇特的是,每個關于“八”的乘法運算排列也很規則,它們排成一個橫行,而且乘以八的數字從右到左依次遞減.經測量,這枚木牘有22長,4.5.
記者看到,這枚記載有乘法口訣表的木牘浸泡在特制的藥水中,右上角有些殘破,木牘兩面都有文字,字體為小篆向隸書過渡的一種字體.由于沒有完全清洗干凈,有些字還無法辨認.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古代的乘法口訣表.它給世界算術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珍貴的實物資料.”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長袁家榮說.記載有乘法口訣表的一面有6行的文字,但目前能看清的是關于乘數為“八”的運算規則.袁家榮說,從這枚木牘記載的數字來看,還不是很完整.記載下完整的乘法口訣表應該還有另外的木牘.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高崇文證實說,此次出土的戰國簡是中國乘法口訣表最早的實物證明,印證了文獻中所記載的春秋戰國時乘法和乘法口訣表已被運用.如果它是一本數學書的部分,意義將更為重大.目前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數學專著——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的《算術書》,成書年代為西漢文景時期.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劉鈍說,乘法表在古代并非中國一家獨有,古巴比倫的泥版書上也有乘法表.但漢字(包括數目字)單音節發聲的特點,使之讀起來朗朗上口;后來發展起來的珠算口訣也承繼了這一特點,對于運算速度的提高和算法的改進起到一定作用.
《管子》、《荀子》、《戰國策》等先秦典籍中都提到“九九”,也就是乘法表,兩漢文獻中的記載就更多了.專家推測,乘法表的運用在春秋戰國時代已很普遍.
劉鈍說,過去人們知道的最早的乘法表見于敦煌和居延兩地出土的漢簡,這次在里耶出土的木牘顯然更早.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湘西龍山縣里耶戰國城出土的戰國末期至秦代的簡牘數量已達1多枚.高崇文教授認為,從春秋到兩漢的簡牘一次出土數量如此之多還是第一次.此前出土的秦簡總數也不超過4枚.
語言的優勢
我國語言的優勢幫助我們很好的掌握乘法口訣.你知道嗎?中國的小朋友學習乘法口訣大致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而一些西方的小朋友卻需要很長的時間,這是為什么呢?比較用英語和漢語背誦乘法口訣的速度,漢語使用了30秒,而英語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兩個人同時用英語和漢語來背誦的話,到了30秒的時候,漢語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語使用者則一定到不了這里,說不定,他想到的僅僅是七七四十九.而且漢語背誦乘法口訣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其他語種則不然,這就給記憶口訣帶類不少的阻力.還有據調查使用發音種類多的語言比使用發音種類少的語言思維速度快,這一點曾經被國、內外許多學者所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