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 認識人民幣 ,
“買文具”教學設計——《認識人民幣》(一年級下冊)
設計理念
新的課程改革提出: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中要加強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興趣,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本節課適當調整了教材的呈現方式,整節課以小動物們如何支配錢為主線串成一體,主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巧設情境,感受人民幣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二、巧設練習,充分展示數學的思維美。三、人人參與,發揮小組合作的意識。四、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品德教育。
總之,本節課所設計的教學情境,多種活動都是緊緊圍繞“認識人民幣”展開,力爭體現新課標精神,學生能學得生動、輕松、愉快,學生在學習中思維夠得到能充分的訓練,學到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有價值的數學。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70-71頁的內容:《買文具》——《認識人民幣》。
學情與教材分:學情分析:
⒈學生在生活中已有初步的識別方法,但是使用經驗很少,缺乏對人民幣清晰、系統的認識,有購買經驗,但在支付方式和購買方案上欠靈活。⒉有較強的觀察興趣,但是觀察角度不夠寬泛,深度見卻,學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
⒊有較強的小組合作學習意識,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達意愿,但是傾聽意識模糊,小組學習效率有待提高。
教材分析:《買文具》——《認識人民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購物》的第一課時。本節課突出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認識人民幣,本節是本單元的第一節課,由于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已經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教材注意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買文具,讓學生在購物活動中初步認識人民幣,理解人民幣的功能。通過“認一認”、“猜一猜”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認識人民幣,掌握元、角、分之間的關系。又通過“小狗買文具”、“小豬逛超市”、“小兔存錢”等活動來了解人民幣之間的兌換,以及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1.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2.使學生能夠用數學的思想、數學的計算進行簡單的人民幣計算,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能力。3.通過購物活動,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愛護人民幣。
教學準備課件、人民幣、購物小商品、每人1元錢
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⒈導入:小朋友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播放課件)瞧!在一片美麗的大森林里,小動物們剛剛舉行完一場精彩的演出,小動物們個個都表現的非常出色,他們呀正在討論大象爺爺會給他們帶來什么獎勵呢!瞧!大象爺爺來了。(播放課件)這可怎么辦呀?小朋友們幫幫大象爺爺吧,幫它出出主意?發什么好呢?(發錢)對了,發錢,有了錢,就可以去購買自己稱心商品了。
⒉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處處都要用到錢,那哪些地方要用到錢呢?(生說)錢的用處還真的挺大的,俄羅斯人用的錢叫盧布,法國人用的錢叫法郎,德國人用的錢叫馬克。小朋友們知道現在咱們中國人平時用的錢叫什么?(人民幣)對了,是人民幣。今天這節課咱們就來認識一部分的人民幣。(板書:認識人民幣)[設計意圖:力圖從故事中產生的矛盾沖突導入新知,從而得出人民幣是人們生活的需要,以及它在流通中的便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