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內除法(一)(人教新課標二下)
一、教學內容 1.除法的初步認識 2.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解決問題”結合上面內容進行。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系。能夠比較熟練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3.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結合教學使學生受到愛學習、愛勞動、愛護大自然的教育。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編排特點 1.加強除法概念的教學。 (1)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 原通用教材只安排一個例題,教學“平均分”含義。實驗教材將“平均分”列為一小節,安排3個例題,讓學生在活動情境中充分體會“平均分”的含義,為教學除法建立良好的認知基礎。 (2)更加注重概念的本質特征。 除法不再從兩種分法進行教學,而是建立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礎上。 兩種分法安排在“平均分”中,作為分東西的不同分法。 2.注意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展示了學生生活經驗中不同的分法。 利用學過的連加、連減和乘法的基礎,呈現了學生自主探討的不同求商方法。 3.解決問題結合相應的內容進行。 “解決問題”的內容,教材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先編排用除法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再編排用乘、除法兩步運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四、具體內容 (一)除法的初步認識(分兩個層次)。 (1)以生活中常見的“每份同樣多”的實例和活動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在建立“平均分”概念基礎上,引出除法運算,說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平均分 主題圖 (1)呈現了二(1)班學生分春游食品的情境,其中包含了四個“每份同樣多”的例子:礦泉水每份2瓶,面包每份2個,橘子每份3個,糖每份6塊。使學生知道分東西每份分得同樣多在生活中到處存在,為引入“平均分”做準備。 (2)學生會列除法算式后,可以回過頭來讓學生用除法算一算主題圖的每份東西的數量。充分利用主題圖。 例1(引出“平均分”) (1)由學生分糖和橘子的情景圖引入,讓學生說一說糖和橘子是怎么分的,糖每份幾塊,橘子每份是同樣多嗎,引導學生說出應該每份分得同樣多。 (2)看一看主題圖中其他兩種食品是怎樣分的。 由上,引出“平均分”。 例2(探討“平均分”的方法) (1)由主題圖分橘子引出: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樣分? (2)探討分的方法:可能有的每次每盤放1個,有的每次每盤放2個,也可能兩種方法同時并用,教材提出“還可以怎樣分?”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分。但可以問一問哪種分法比較快。 (3)通過操作、交流進一步體會:無論怎樣分,只要分的結果是每份同樣多,都是平均分。 做一做(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