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的氣球》說課
一、結合單元主題說教材
《窗前的氣球》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六組教材中的一篇課文。本組以“關愛他人”為專題組織教材內容,《窗前的氣球》是一篇充滿童心童趣、至情至真的文章,表現了同學之間純真的友誼。課文以科利亞的情感變化為線索,講述了科利亞生病住院,米沙和同學用氣球給科利亞帶去問候的故事。紅氣球是孩子平時喜愛的玩具,可在特殊時刻卻成了小伙伴們傳達內心感情的工具,讓人從孩子們天真的想象和行動看到了孩子們心靈的純潔、感情的純真。紅氣球是伙伴們天真活潑、想象力豐富的表現,紅氣球是伙伴們的笑臉、真誠的問候……
教學中可以以讀為主,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體會到科利亞情感的變化和同學之間真摯的友誼;再通過一些說話訓練、適時補白,拓展想象,引領學生品味語言,學習語文。
二、整合三維說目標、重難點
根據學生實際,綜合學段特點、單元編排和教材分析,確定本課教學目標為:
1、認識7個生字及部分詞語,會寫“病”這個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合理想象、感情朗讀,體會科利亞生病時的孤單、痛苦,進而感受同學關心的快樂和幸福。
3、懂得珍惜同學間的友情,關愛他人。
教學重點一是認識“科、亞、呆、始、猜、拴、逗”七個生字。認識病字旁,會寫“病”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二是通過合理想象、感情朗讀,體會科利亞的孤單、寂寞、無助的心情和同學關心的幸福、快樂。
教學難點是體會科利亞的由“真沒意思”到“高興地笑了”的心情,懂得關愛他人。
三、提煉優化說教法、學法
堅持“教為學服務”,堅守“以學定教,順學而導”,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緊密結合課文特點,運用情景教學法,整體悟法,讀說結合法等,讓學生自主識字,通過多種形式的反復朗讀,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入情景,進角色,讓學生讀中理解、讀中感悟,體會科利亞情感的變化,從而感受友情的珍貴與美好。努力把課上到學生的心坎上。
四、環節清晰說流程
基于以上的種種分析,《窗前的氣球》教學時間為兩課時,設計為以下五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自讀識字
導入:老師帶來了一則謎語,想不想猜?“圓圓的身體皮兒薄,有紅有綠顏色好,拴在線上隨風舞,撒手高飛天上飄。(氣球)學生猜中后,多媒體出示各種精美的氣球圖片,激發學生喜愛氣球的情感時,導入板書課題:窗前的氣球。
此處的謎語和氣球圖片是喚醒閱讀期待的無形之“力”,能使學生的心理與閱讀產生契合,為高效課堂打開一扇窗。
通過讀課題,學生質疑。教師及時點評梳理引導,提高學生提問的水平,并借此以學定教。預設學生高質量的問題是:這是個什么樣的氣球?氣球怎么會來到窗前?氣球來到了誰的窗前?
學生帶著問題自己讀課文,認生字。這時要教給學生解決生字的辦法,提醒學生讀書的姿勢和習慣,畢竟是低年級習慣養成不可掉以輕心。
(二)合作交流、讀寫生字
結合自讀要求,首先出示帶生字的詞語,檢查讀詞情況,相機正音,然后脫離詞景,認讀單個生字,為了避免學生的興味索然,此處設計一個“猜字”的游戲:生字藏在小臉的背后,只是露出一點偏旁,學生在觀察、識記后才能猜出小臉背后是誰。游戲雖簡單,卻借孩子們的好勝心鍛煉了孩子的觀察力和記憶力,還借機進行了說話訓練“你是怎么猜出來的?”然后學寫“病”字,認識病字旁,拓展復習帶病字旁的字。最后指名接讀課文,檢查讀課文,教師借機掌握孩子的讀書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