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教學反思
師:剛才的要求都清楚了嗎?現在就請大家先自己讀課文,識記生字吧!
學生開始學習生字,教師巡回指導檢查。(規定時間完成任務,發放組長記錄表)
二、識字情況反饋。
1、展示生字的識記方法。
2、檢查學生掌握生字的情況。
師:現在我們就來考考大家對這些生字掌握得怎么樣了?(出示詞語)
小組朗讀,指名讀,開火車讀,小老師領讀
3、集體朗讀課文。
師:看來大家已經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解除了攔路虎,相信接下來我們一定能把課文讀得美美地。
生:集體讀課文。
師:小朋友們真是厲害,課文中的每一個生字寶寶都能夠讀得這么標準。老師把大拇指獎給你們。
反思:
《回聲》是一篇科學性很強的文章,通過一個簡單的童話故事,形象地告訴了學生,和回聲有關的知識。網上找了很多教案,都是把重點放在了向學生介紹回聲的形成這一塊上。但是我認為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識字朗讀才是我們教學的重點。作為這課的第一課時,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識字和朗讀上。本課的生字是“呱、哩、圈、紋、碰、返”六個子,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而且很有規律,呱(口+瓜)哩(口+里)圈(口+卷)紋(纟+文)返(辶+反),他們的讀音有類似的地方。而且有三個口字旁的字,識字是很有規律的。我的教案中設計了兩個合作的環節,小組合作識字和小小組合作朗讀課文第1—3自然段。主要體現合作的是第一個環節 ——小組合作識字。在這節課中我花的時間最多的就是這個環節,總結了一下,覺得原因還是有很多:
1、讓學生把方法寫出來比較耗時,可以改成口頭交流,比較省時,效果也應該會不錯。還有個別學生組詞時有錯誤。
2、反饋花了大量的時間,是否可以尋找更好的方法。
3、學生對這個方法掌握得還是不夠好。
4、任務分配還沒有到位。
我想通過這堂課,在以后的班級小組合作中,我還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找一些更為省時的方法,學生之間的配合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去嘗試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