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
“我聞到了濃濃的花香,嗯,好香啊!”一個小家伙站起來,說著說著,把鼻子一抽,閉上眼睛,一副陶醉的樣子。再看其他小家伙,也抽動著小鼻子,使勁地嗅著。
“我仿佛看到了一叢野薔薇開出了第一朵粉紅色的花。”
我順手在黑板上畫出一叢野薔薇,一朵粉紅色的花朵開放其中:“如果這是那叢野薔薇,鈴蘭花開在哪里?”劉正宇跑了上來,捏著一只白色粉筆,踮起腳尖,伸直了胳膊在薔薇花叢周圍畫了一個圓圈,邊畫邊解釋:“鈴蘭花就開在薔薇花周圍。”初讀課文后,劉正宇曾經問‘簇擁’是什么意思,我就攔住正要往下跑的他:“現在你理解‘簇擁’了嗎?”劉正宇點點頭:“明白了,鈴蘭花在野薔薇的周圍,就是它簇擁著野薔薇。”我笑著摸摸他的頭,問下面的孩子:“是這樣嗎?”“是——”孩子們異口同聲。我走下講臺:“下課了,同學們都喜歡圍在我的身邊,誰能用‘簇擁’把這個意思說出來?”話音剛落,舉起的小手如林,平時學習語文比較困難的張明飛胸脯挺得高高的,黑黑的笑臉憋得通紅,使勁晃著小手,期待地看著我,我示意他來回答。他立刻站起來,好香怕別人在、搶去一樣,急急地說:“下課了,同學們簇擁在郭老師的身邊。”“說的真好,孩子們,掌聲鼓勵張明飛。”在小伙伴們的掌聲中,張明飛坐下來,這個平時男子漢味十足的小家伙,這是忸怩地像個小姑娘,臉更紅了。
潔白的鈴蘭花簇擁著一朵粉紅的野薔薇,薔薇更艷麗,鈴蘭更純潔。和純真、歡樂的孩子們在一起,我的每天都像回到了無憂的童年。和無憂無慮的孩子們在一起,是最容易被快樂感染和包圍的。只要你俯下身子,平視孩子的眼睛。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與其教會學生一篇課文的內容,不如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是十分重要的,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不失為使學生獲得這種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課標和三年級年段目標都提出了要讓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能對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初步提出疑問。所以一直以來我都選擇合適的課文讓學生圍繞重點展開討論交流,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甚至還可以對知識本身進行懷疑、研究。學生的疑惑、爭論是求學質疑的最大原動力。質疑,最能調動學生讀書、思索答問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質疑,也最能發現學生真正不懂的知識點、空白處,以便老師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指導。
本課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個小故事。故事的情節簡單,作者的語言淺顯,學生不難看懂。但文章要揭示的道理并不是直白的、顯露的,而是隱藏在人物純真質樸的言語和行動之中,需要學生去細細品味和體會。在教學中,我沒有按著課文的順序一步一步地牽著學生往前走,用不停地提問,來獲取學生的回答,而是將思考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先讓學生劃出大雨中一家人在做什么的句子,在熟讀句子的基礎上,依據文本進行質疑,再讀文和通過小組討論,從文中尋找答案。在設計這個環節的時候,我也曾猶豫過。怕學生的思維像“野馬脫韁”,難以駕馭;怕學生的問題瑣碎而不到位,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但我想“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通過學生的提問,才能真正地了解學生的疑惑之處,發現學生真正的問題所在,才能把力氣花在“刀刃”上,把教學的主要時間集中難點上,“教其不知,釋其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