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
問題的提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案例描述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人教版第四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的課題是主人公薩沙說的一句話,同時也是作者激勵我們每個孩子挺起腰板自豪地想說出的一句話。這句話是文章的題眼,課所要敘述的故事就落腳在這句話上:我不是最弱小的,因為我可以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和物。課題中“弱小”一詞的理解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教師不應僅拘泥在課文內容的分析上、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上,還應注重孩子良好情感的培養,同時也要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體驗。
激趣導入,暢談“弱小”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推動整個課堂進程的興奮劑,所以學生對所學內容是否感興趣是影響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而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識學起來最感興趣,因而只有將學生的已有知識充分調動起來,才能讓每個孩子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師生相互問好之后,我在全班38雙眼睛的注視下在黑板上寫上了“弱小”兩個字,并提出了我的問題:“同學們,大家都很熟悉自己的同學,你們覺得我們班哪些同學最弱小?”問題一提出,平靜的教室頓時熱鬧了起來,大家都睜著大大的眼睛,在教室里認真搜尋著他們認為最符合“弱小”的人選。不一會兒,一雙雙小手舉了起來。胖呼呼的吳尚站了起來說:“我認為劉志凌最弱小,因為他每次考試的成績都是最差的。”“我認為萬銓最弱小,因為她的年齡最小而且長得又瘦又小。”“我認為……”“我認為……”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搶著各抒己見,課堂氣氛極為熱烈。這時我再悄悄觀察那些被認為“弱小”的同學,他們每個人都漲紅了小臉努力同周圍的人爭辯著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看來每個人心里對弱小的含義都有自己的理解。見爭論了半天也沒有得到什么明確的答案,這時劉洋疑惑地問:“老師,‘弱小’到底是指什么?”看著大家滿腔的熱情和眼中透出的強烈的求知欲,我知道教授新課的時機已經成熟了。于是我迅速地在黑板上將課題補充完整,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不是最弱小的》這篇課文,希望大家能在課文里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朗讀感悟,體味“弱小”
新課標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感悟,反對教師整堂課的串問串講死扣字詞講解,提倡讓學生多讀課文,達到以讀代講,以讀促講,讀中感知,讀中感悟的目的,并注重學生獨特的感情體驗。“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一篇感人至伸的文章,“愛”的教育貫穿其中,我想在朗讀時應當將重點放在“感”上,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的心弦有所觸動,心志受到啟迪。“請同學們打開書,選擇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時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加入適當的表情。”話音剛落,學生們就開始讀了起來。我走下講臺認真觀察每個學生的面部表情。學生們有的臉上掛著笑意讀著文中的描寫景物的句子;有的皺著眉頭大聲朗讀天氣突然變化的句子;有的帶著困惑的神情讀著薩沙的話……看來學生們似乎都已進入了自己營造的情境中去親身感受了。“小朋友,請你們認真聽老師讀課文,等一下請你來評評老師讀得好不好。”我配合著音樂聲情并茂地朗讀整篇課文,我的聲音剛停,教室里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接下來學生們又開始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張雅荃說:“老師讀得很好,我都被她美妙的聲音吸引了。”鄧穎瑩說:“我聽了老師讀第一段、第二段落,仿佛真的看到了森林里的美景。”“誰有信心向老師挑戰,老師給他配上音樂,大家做做小聽眾聽聽誰讀得好。”我用鼓舞的語氣對他們說。最后大家一致推選班上的朗讀小能手鄧穎瑩試一試。鄧穎瑩在美妙的音樂聲中全情投入地讀著課文,時而微笑,時而皺眉。讀完了,鄧穎瑩在大家的掌聲中坐了下去,喬勇的手就舉了起來,“我覺得,媽媽說的:‘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鄧穎瑩讀的時候感情不夠,這句話應該是整篇課文的關鍵,也是告訴我們弱小的含義。”“如果她能把第八段中對薔薇花的描寫讀得再有感情些,才更能讓我們感受到薔薇花的較弱,它是多么的需要我們的關心、保護。”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著自己的感受。下面我又通過分組、分角色讀,讓學生體會文中的感情,深刻體會“弱小”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