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氣雨衣》教學案例
2、他發明了一種雨衣,叫什么?
3、板書課題《充氣雨衣》。學習生字“充”,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用品需要充氣?
(二)通讀全文,學習生字。
1.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邊讀邊畫不認識的字,而后請教“小魚兒”和“字典老師”)
2、合作交流,檢查效果。
(1)同桌兩人合作,一人讀,另一人聽或一人指字,另一個人讀給對方聽。
(2)教師指名領讀。
(3)“開火車”讀生字。
(4)交流識字方法。
例:形聲字:嘿,泳,膜,胎,剪
結構相近:羞、著
翹舌音:充、粘、差
多音字:縫(fénɡ)假(jià)得(děi)
易讀錯字:膝(xī)
(5)出示詞語
表演、舞蹈、優美、旋轉、稱贊、聯歡會、展覽臺、徐徐張開、漸漸模糊、五顏六色
(6)自由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三)質疑解難,探究學習。
1、默讀課文思考:
(1) 小林為什么要發明充氣雨衣?
(2) 發明充氣雨衣時小林遇到了幾次難題,是怎么解決的?
2、小組內交流。
3、交流匯報,在交流過程中重點引導這幾個方面:
(1) 小林發明的靈感來自哪里?讀讀有關句子。
① 小林的雨衣剛過膝蓋,雨水順著雨衣的下擺流到褲腿上,被風一吹,冷極了。
② 隨著優美的樂曲,小演員們旋轉起來,五顏六色的裙子徐徐張開,就像一把把花傘。在小林的眼中,“花傘”漸漸模糊變成了下擺張開的一件件雨衣。
③ 他拿出塑料救生圈開始吹氣,疊起來的救生圈漸漸變成了圓環形的塑料氣囊。
(2) 讀好小林想的句子:
① 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得把雨衣改一改,不能再讓雨水流到褲腿上了。
② 怎樣才能解決這個難題呢?小林一直在想啊想……
引導學生“這個難題”指什么?把它代進去讀一讀。“一直”說明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解決了這幾個問題學生的朗讀感悟必定是水到渠成。
③ 這樣的雨衣怎么疊起來呢?
④ 小林眼睛一亮,心想:用能夠充氣的塑料環代替鐵絲圈,不就能疊起來了嗎?
(3) 夸獎的句子: 嘿!別提多棒了!
(四)想象創新,情感升華。
1、復述“充氣雨衣”發明的過程。
然后告訴孩子們,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充氣雨衣的發明者就是小林。他的真名叫林恒韜,我們可親切地叫他小林。隨機出示關于林恒韜的文字資料:
充氣雨衣發明者:北京市打鐘廟小學四年級林恒韜(男,11 歲)
發明作品:
充氣雨衣,又名吹氣衣。
該作品在第一屆全國青少年發明創造比賽中獲一等獎。林恒韜被授予“小小發明家”的稱號。同時充氣雨衣已在工廠正式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