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聲》教學案例設計及反思
(幻燈:1920年的一個夜晚,馬金納乘坐的輪船不幸在海上觸礁了。)
同學們,說說你現在想知道什么?
(點評:激發學生探究的意識,表達的欲望,讓學生自讀自悟,自主獲得知識,發現問題,體悟感情,讓學生在課堂的前十分鐘就能積極地投入課堂,成為課堂的小主人。)
2.自由輕聲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思考,你知道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交流: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掙扎,等待著救生船。(幻燈出示)
(1)學生交流中,師相機評價:船沉了,后果很嚴重。
(2)理解“拼命掙扎”:
①你看到了嗎?你聽到了嗎?引導想象,感受落水人求生的希望。
②教學“掙”
師相機總結學生的發言:大聲呼救,揮舞著手臂,(板書:提手旁)爭取著求生的機會。(板書:掙)現在你記住這個字了嗎?
③出示手板“拼命掙扎”。指名讀詞。
(3)指名讀句子。
小結:落水的人們掙扎著等待著救生船,抱著求生的希望。
板書:希望
b你還知道了什么?
交流:過了很長時間,馬金納已經筋疲力盡,救生船卻還是沒有來。馬金納絕望了,他再也沒有力氣繼續游了。(幻燈出示)
(1)你看到了什么?學生交流
(2)相機小結學生的發言,理解“筋疲力盡”:沒有力氣喊了,沒有力氣游了,這就叫——筋疲力盡。指名讀。
(3)通過反問,引讀課文:馬金納怎么不呼救了?馬金納怎么不游了?這樣不就是等死嗎?
(點評:老師問,學生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老師問,學生結合對“筋疲力盡”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回答,課文中的情境誘發學生的真切情感,學生憑借從誦讀中獲得的感受與體驗,或再次進入課文誦讀,或有感而發,以己度人,感受其情。)
3.總結:落水時抱著求生希望的馬金納在長時間等待后已經心力交瘁。他絕望了。
板書:絕望
(二)學習第2-4自然段
1.就在這時,海面上傳來了歌聲。
出示:突然,遠處海面上隱隱約約傳來斷斷續續的歌聲。(幻燈出示)
是什么樣的歌聲?邊讀邊想,用筆圈畫出描寫歌聲的詞語。
結合上下文理解“隱隱約約”聽不清。“斷斷續續”時有時無。
2.歌聲給海上的人們帶來了什么?自由讀第二至四自然段。
交流:
(1)馬金納頓時覺得渾身有了力量,拼命朝著歌聲游去。(幻燈出示)
馬金納,你怎么有了力量?游的時候,你在想什么?
(點評:老師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人物內心,說話環節設計重在讓學生體會馬金納有力量的原因。)
指導讀。
(2)海風把她清脆、激昂的歌聲傳播到更遠的地方,遠處的人們像馬金納一樣聚攏過來了。(幻燈出示)
①你們怎么也游過來了?是什么給了你力量?學生交流。
②師評價:你們和馬金納有相同的感受。
③出示:我頓時覺得渾身有了力量,拼命朝著歌聲游去。(幻燈出示)
指名讀,齊讀。體會人們和馬金納一樣,從歌聲中獲得了力量。
(點評:學生理解人們像馬金納一樣渾身有了力量不再困難,當學生體會人物內心后,引導學生帶著感受回歸文本。教學中,把“馬金納頓時覺得渾身有了力量,拼命朝著歌聲游去。”一句的主語換成“我”,讓學生在誦讀第一人稱中,體會到每一位朝歌聲游去的落水者都與馬金納有相同的感受,他們都從歌聲中獲得了勇氣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