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畫》說課、反思
《流動的畫》是北師大版第三單元的主體課文之一,這是一首富有兒童趣味的詩歌,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本課安排為兩課時,第一課時重點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掌握生字詞及生字的書寫。第二課時則圍繞朗讀展開教學。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1、讀中感悟課文內容;2、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祖國的美麗;3、學習興趣濃厚,積極主動參與;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維護環境的行為。教學貴在反思,回顧本節課,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培養閱讀興趣是本節課的重點。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我在語文滴前設計了一個“閱讀小能手”展示臺這一環節,讓學生展示他們平時收集的兒歌、童謠、美文等等,使他們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并在最后一個環節“總結延伸”讓學生回去收集有關描寫祖國山水的文章、童謠、兒歌,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使學生逐步養成閱讀的行為習慣,從而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本節課,我從“欣賞—自讀—體驗—自悟”等多個層次,循序漸進的激發學生賞讀、想讀、樂讀、會讀的內心情感,其中,我運用多種媒體技術,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并采用了情景教學法、情感引讀法,學生們在其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在美中讀文,讀中感悟課文內容。學生有感而讀,真正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學生們在課堂朗讀中,自發地以豐富的表情,恰當的手勢來表現他們內心的喜悅、興奮與快樂。真正地融入課文所描寫的情境中。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要善于抓住“學生”這一方面的活資源。這一點也是我所欠缺的,在“讀悟第二小節”中,在讓學生說說“為什么媽媽夸我是個懂事的娃娃”“怎樣使這幅流動的畫永遠美麗”是,若能讓學生結合到讀中去討論,從學生的身邊事說起、做起,這樣學生在讀時會更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