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2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教案
教學目標:1、學會8個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詞語。
2、認真觀察圖畫,能把圖上畫的事物與所學詞語聯(lián)系起來,憑借圖畫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詞語。
3、了解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以及有關的民族風情
教學重點:
憑借圖畫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詞語。
教學難點:
識字寫字。
預習要求:借助拼音學習生字;了解桂林山水的秀麗景色。
課前準備:準備生字卡片、教學掛圖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會8個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詞語,憑借圖畫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詞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有沒有去過桂林?誰來說說,你看到的桂林是什么樣的?
2、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同學們想不想去親親眼看一看?
二、指導看圖
1、圖上有哪些景物?
2、根據(jù)學生回答,依次出示相應的詞語,認讀。
三、借助拼音,自主識字
1、請你用自己最喜歡的讀書方式,借助拼音,認讀文中的生字和詞語。
2、請同桌互相檢查讀一讀。
3、出示:
碧水 秀峰 倒影 對歌
榕樹 壯鄉(xiāng) 象鼻 駱駝
筆架 竹筏 鸕鶿 畫廊
4、看圖理解詞語。
對歌:雙方一問一答地唱歌,是一種民間的歌唱形式,多流行于我國某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
壯鄉(xiāng):我國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及云南、廣東、貴州、湖南等地。
竹筏:用竹、木等平擺著編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
鸕鶿:水鳥名,俗叫“魚鷹”。漁人常用來捕魚。
榕樹:常綠喬木,樹干分枝多,有氣根,樹冠大,生長在熱帶地方。木料可制器具,葉、氣根、樹皮可入藥。
四、教學字形,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卡片
碧 峰 影 駱 駝
架 廊 鼻
2、教師范寫。
重點指導:
廊 鼻 影
3、組織練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進一步了解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以及有關的民族風情,練習用本課詞語說話,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抽讀生字卡片。
2、朗讀課文。
二、看圖說話
看圖,運用書上的詞練習說話,想象大自然的美麗,壯族小朋友在榕樹下對歌的歡快場面;“象鼻、駱駝、筆架”的樣子;想象自己在畫中游的情景等等。
三、“我是小導游”的活動
準備好導游解說詞,評選出最佳小導游。
四、作業(yè)
課堂:
1、給下面的句子加標點。
1)暑假里 媽媽帶我到桂林旅行
2)漓江的風景多么迷人
3)鸕鶿的羽毛是黑色的嗎
2、寫出下列風景區(qū)在什么地方。
漓江 ( )
故宮 ( )
西湖 ( )
長城 ( )
中山陵( )
黃山 ( )
課外:
以“我喜歡——”來介紹一處著名的風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