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盲婆婆的蟈蟈
教學內容:蘇教版第三冊第5課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婆、綠、鄰、居”等,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識字、寫字;朗讀、背誦詩歌。
教學準備:生字卡、小黑板,錄音帶、投影。
教學過程:
一、揭題,質疑。
1、觀察圖畫,揭示課題。
(大屏幕出示蟈蟈圖)這是什么?出示:“蟈蟈”。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有關蟈蟈的故事。揭示課題:5、送給盲婆婆的蟈蟈。
2、教學“盲、婆”。
3、質疑:你們看了這個題目,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讀課文。
過渡:課文是一首敘事詩。現在我們來讀課文,想一想,文中有沒有把大家想知道的事情,告訴我們?
1、聽課文錄音朗讀。
2、學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交流。(1)蟈蟈是誰送的?(2)為什么他送蟈蟈給盲婆婆?
4、小結。
三、看圖想像。
1、這里有兩幅圖,請大家仔細看看,然后說說畫的是什么內容?
(圖上有什么人?手上拿著什么?表情怎樣?他們在做什么?)
2、誰能把兩幅圖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四、學習課文內容。
1、學習第一節。
(1)指名讀,說說圖上畫了什么人?他在做什么?
(2)這位“紅領巾”在送蟈蟈時心情怎樣?為什么這么說?他為什么這么高興?
(3)引導學生聯系插圖,想像表演“紅領巾”送蟈蟈時“樂呵呵”、“喜滋滋”的情境。
(4)小結:“紅領巾”的做法正好給盲婆婆解悶了。
(5)有感情地朗讀第一節,邊讀邊想像。
2、學習第二節。
(1)這是一只怎樣的蟈蟈呢?指名讀。
(2)“這是一只會唱歌的蟈蟈”是什么意思?蟈蟈真的會唱歌嗎?
(3)第二句說了什么?“紅領巾”說“在我上學的時候,就……”這句話說明了什么?你們看,“紅領巾”愛蟈蟈,但他更愛誰?為什么這么說?
看來,他經常去看盲婆婆,跟她聊天,給她唱歌。)
(4)用朗讀把對盲婆婆的愛表現出來。
3、學習第三節。
(1)輕聲讀一讀。
(2)第一句話說了什么?這句中的“歌聲”指的是什么?“歌聲會領您走進田野”是什么意思?想一想,蟈蟈本來是在什么地方。“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的是什么?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見東西,為什么偏要說她會看到小溪的清波?
(3)第二句說了什么?這一句里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時間?請想一想,上面一句說的是歌聲會使盲婆婆想到田野,這一句說的是歌聲會使人想到什么?為什么這么說?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圖上的盲婆婆拿著什么?她神情怎么樣?她為什么這么開心?
(盲婆婆提著紅領巾送來的蟈蟈,聽到了那“咯咯,咯咯”的叫聲,她開心極了,仿佛真的來到廣闊的田野,看到清清的溪水在流淌……)
(5)齊讀。
4、學習第四節。
(1)蟈蟈是怎么唱歌的?齊讀最后一個小節。
(2)蟈蟈的歌聲就代表了什么?(我的關心愛護)
(3)全體有感情地背誦這一節。
五、齊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