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歌》教學設計及反思
如何教學這篇課文呢?對二年級學生來說,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提示和要求:“誦讀兒歌、童謠和漸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感受語言的優美。”
根據課文特色和《語文課程標準》精神,進行本課教學設計時,我主要考慮到如下三個方面。
一,創設情境,領悟意境
閱讀詩歌,能夠進入詩歌所描述的情境,有一種身臨其境,如睹其形,與作者心靈交匯,相互融合,產生共鳴,我覺得是詩歌教學的最佳效果。如何達到這一目標呢,我著重了對文本語言文字的解讀。我讓學生一邊讀一邊在腦海中放電影,想象詩歌中描寫的畫面,找出能表現水鄉水多、船多、歌多的詞語,再美美地朗讀。第一課時學生提出“歌怎么能裝在籮里呢?”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去講修辭,徒勞無功 ,不講,繞著走,顯然是行不通的,那如何來挖掘籮字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呢?我通過一組“籮”圖片——水鄉的魚啊、蟹啊、蝦啊等都是用籮來裝的,而且是很多很多。水鄉人民勞動著、歌唱著,他們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怎不由衷高興、愉快、怎么高歌吟誦一番。他們的歌聲隨著豐收的成果一起裝進了籮里。通過這一步驟教學學生肯定會領悟到“籮”字的巧妙用法:具體而形象地凸現了水鄉人民的美好新生活。關于課件中的圖片,一是起到文字所不能描繪的情景,通過圖片達到領悟;二是進一步創設情景,提升學生對意境的領悟,讓他們進一步地進入意境。總而言之,在創設意境上,我力爭從有聲有色這一方面去考慮、去把握。
二、講究方法、把握詩意
在教學方法的流程中我并非采用平推式,而是做到有主次去析讀,將“水多”作為重點學習,學習方法小結后,讓同桌同學一起學習 “船多””歌多”這兩個小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三、超越文本,感悟生活
學生即使理解了課文,背出了課文,如何進一步體驗到我們現在生活的幸福美滿,兒歌中“┉┉ 唱咱水鄉新生活。”是一句極有召喚力的。我盡量挖掘這句可與生活聯系的這一資源進行了一個遷移訓練。即通過創編兒歌來實現,在創編過程中,我也是拾級而上的,先讓他們說說我們家鄉什么多,因為與學生的生活很貼近。這其實是對生活的一種感悟。之后,在感悟的基礎上,仿照今天學習的兒歌進行仿說、仿創。這一步驟的設計,實際是感悟了文本,又感悟了生活,既是對文本的積累,又是對文本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