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英學古詩》教學反思
二、引導想象,體會古詩意境。
《新課標》在第一學段的目標中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顯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因此,教學本課,我注重在誦讀過程中引導學生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例如:指導學生誦讀古詩采取“在情境中朗讀”的方法,利用課文第一幅插圖創設生活場景,讓學生分角色練讀,充分朗讀第二次對話內容。利用第二幅圖,配上清幽的音樂,教師用充滿詩意和感情的語言描繪畫面,把學生帶進詩的意境中;再讓學生看圖想象:“中秋節,假如你一個人在他鄉,看著那圓圓的月亮,你會想些什么呢?”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層層深入地體會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最后回到古詩朗讀上,通過指導學生各自朗讀、分組朗讀、分角色朗讀等,達到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的要求!
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設計充分迎合了二年級小朋友富于想象的這一心理特點,在引導學生想象的同時,開拓的意境再現了詩人的感受。我想,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詞句的疏通,應拋去繁瑣古板的分析和死記硬背,而以誦讀為主。這樣,學生既能輕松地學習古詩,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又領略到古詩文獨有的意境之美,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真正有效地實施古詩教學!
三、創設情景,夯實語言訓練!
【教學片頓】:
師:現在,我就是課文中的奶奶,誰來演一演英英?(指一學生)現在,我是你的奶奶,,你的奶奶沒有文化,耳朵也有點聾了,你也要說清楚一點呀!
生:奶奶,我今天……
師:好,背什么古詩?
生:靜夜思
師:什么思?年紀大了,耳朵不好使了!
生:靜夜思
師:思是思念什么呀?
生: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師:怎么思念的,快背給我聽聽!
生:床前明月光……
師:怎么,床前怎么會有白霜的?
生:不是白霜,是月光。
師:一會兒霜,一會兒月光的,把奶奶搞糊涂了,你還是干脆說說這首詩的意思,讓我聽個明白。
生:這首詩的意思是說,……
師:我的孫女可真厲害,小小年紀古詩就背得這么好,古詩的意思也說得這么清楚!
師:我還想當英英的姐姐,誰愿意背給姐姐聽?(指一生到前面)
生:姐姐,我們……
師:哪一首?
生:《靜夜思》
師:妹妹,這首詩我也學過,好像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
生:姐姐,你記錯了,是李白寫的。
師:看來我記錯了,哎呀,怎么背的,我怎么記不起來了?
生:床前明月光,……
師:還是妹妹的記性好,謝謝你。那古詩是什么意思,你還記得嗎?
……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作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同樣也應該豐富多彩。語文教學要設法創設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條件,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的落實。必須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上學生有充分的活動時間作保障,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才能揮灑自如,在教學中我們應創造性的使用好教材,利用英英和奶奶的對話圖,創設表演對話的場景,扎扎實實組織學生開展語言實踐活動,為學生個體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當學生已能熟讀課文,理解詩意之后,讓他們分角色來演一演,進行一場祖孫倆的對話。在組織方式上,由師生先扮演角色示范引路,再讓同桌互相練習對話,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說話的機會,很好地進行了語言的訓練。另外在組織說話的過程中教師還注意多運用激勵的話語來評價學生,并能讓其他學生也參與到活動中來,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等方面來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從頭至尾都保持著主動學習的強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