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融月色里的語文情懷——《英英學古詩》教學實錄及評析
(學生茫然,搖頭)
師:(笑)這里的“嬋娟”就是指嫦娥姐姐,古代人就稱月亮為“嬋娟”啊!
生:哦,原來月亮還有一個名字啊!
(以“月亮”為源頭,引領學生走入廣闊的文學世界,初步感知文學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特別是古典文學的興趣。濃濃的語文情懷,在融融的月光之下,在師生共筑的美好的氛圍中悄悄彌散,蔓延……)
三、思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
從“低頭思故鄉(xiāng)”到“近鄉(xiāng)情更怯”。
師:有誰不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呢?當詩人遠離家鄉(xiāng),孤身在外,看見明月,就格外地想念家鄉(xiāng)、想念親人了。《古詩文誦讀》上就有描寫思鄉(xiāng)的詩,大家還記得嗎?
生1: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
生2: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生3: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師:這首詩是我們二年級下冊的《古詩文誦讀》上的,我們還沒學到,你已會背了,真了不起!老師也教你們一首思念故鄉(xiāng)的詩。(出示:高適《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學生自由吟誦,感受詩歌意境。)
(由李白的“思故鄉(xiāng)”引發(fā)羈旅詩人的“思鄉(xiāng)詩”,學生對李白的思鄉(xiāng)之情有了更深切的領會,這堂課所達到的意境也更顯深廣、闊大與深沉。)
【后記】
教師的素質永遠是最重要的。
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可分為三個階段:一般性學習(本文略去)——深入發(fā)掘——向深處拓展。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跳起來摘到果子的過程;也是個從“教材”出發(fā),進入更深廣境界的過程。由“李白”到“月亮”再引出“故鄉(xiāng)”,教師抓住這三個切入點,形成良好的可開發(fā)的教學資源并加以充分利用,從而體現(xiàn)了“語文就是語文,但又不僅僅是語文”這一境界。這堂課中,充滿著諸多“情結”:“李白情結”、“月亮情結”、“故鄉(xiāng)情結”,歸根到底,這一切都屬于“文學情結”,或稱“語文情懷”。在一片融融月光的照耀下,升騰起的是如詩如畫、如煙如霧的語文情懷的氤氳。
由此我想到了我最近遭遇到的一件事:我給一位朋友的女兒輔導語文,她上五年級,在一所據說教學質量不錯的學校讀書(所謂“教學質量不錯”應該是指小學升重點中學的概率較高吧。其它方面的標準,世人好像并未納入衡量的標準之列。)給她講蘇東坡與佛印和尚的故事,她反問我:“蘇東坡是誰?”我說:“你們不是才學過蘇軾的《題西林壁》嗎?蘇東坡就是蘇軾啊!”她這才恍然大悟。這便罷了,我提到了《秋天的懷念》,問她作者,她居然不知道史鐵生。我問“你們上課時老師不給你們介紹作者嗎?”她說:“我們老師從來不給我們講課外的東西。他只是照本宣科。”我想“照本宣科”也該介紹作者吧,書上印著作者的大名呢。
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一個身殘志堅的人,精美絕倫、深沉委婉而又韻味深長的《我與地壇》的作者,該是多么好的教學資源啊!而身為語文教師,竟然熟視無睹,將之輕易錯失!這多么令人遺憾。我為這位教師悲哀,更為遭遇這樣老師的學生們感到悲哀。
我崇尚安徽名師薛瑞萍的一段精彩言論:“關于小學語文教學,大家現(xiàn)在談得比較多的是方法的探索與改進:教程怎樣設計,課件怎樣制作,多媒體怎樣應用,學生怎樣調動……教師的底蘊和學養(yǎng)則少被提及,似乎現(xiàn)代化的教學就是按動鼠標和敲擊鍵盤,似乎教師的作用只剩下了組織和引導——這實在是一種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