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教學設計、說課及反思
低年級的閱讀教學將“讀”貫穿始終,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達到以讀激情,以讀悟情,以讀代講的教學目的。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就落實在指導朗讀上。指導朗讀,抓住重點詞語以外,課文的插圖的配合也很重要。第一自然段的內容簡單明了,我沒有放過多的時間在講解上,而是通過讓學生讀,感知這一自然段寫的內容,然后引導學生質疑,說說在讀中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更好的讓孩子與文本進行對話,產生共鳴。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生動、形象的描寫出了秋天的特點,為幫助學生體驗秋天的美麗,先讓學生觀察圖畫,具體感受秋天的天空是“藍藍的”,是 “一望無邊”的,白云一直在變幻,田野里色彩斑闌,到處充滿了果實成熟的美。在學生有了具體感受之后,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用朗讀的方法讓大家體會到白云的有趣,想象:“天上的白云有時像(),有時像( ),有時像( )。” “稻子熟了,黃澄澄的,像( ),高梁熟了,像( ),棉花白了,像()。”再想,這時候,如果你走到稻子、高梁、棉花身邊,它們會對你說些什么?誘導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具體的畫面,讓一名同學朗讀,其他學生閉上眼睛聽,進入課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找一名同學進行比賽,培養語感。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采取了激勵措施,通過對比讓學生知道該怎么去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提高朗讀技能。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們不但要讓孩子們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重視在學習過程中觀察、聯想、發現和創造等多種能力的培養,更要引導他們讀得有滋有味,真切地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語言、想象、朗讀把這種語言文字的感情表達出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要切實地對學生進行扎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緊扣“開心”一詞,讓學生說說,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同學們玩得很開心,再通過想象訓練用“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說話,來喚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鼓勵他們學著課文中的孩子一樣,向著藍天亮開嗓子,有的孩子喊:“秋天多美呀!” 有的孩子喊:“秋天的果子真香啊!”這個時候,同學們心情不錯,語言也放得開了,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著課文,在讀中體會、感悟,表達這種此時此刻的心情。
其實,很多的專家在講座時都提到,在進行課文教學時,沒有必要讓學生每一個詞語都知道是什么意思,沒有必要將課文分的支離破碎,揉碎了喂給孩子們,要想知道肉香不香,只有自己吃了才會有感覺,我覺得說得沒有錯,所以在進行教學時,我沒有過多的解釋,只是鼓勵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會,在讀中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