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七單元《登鸛雀樓》
學科:語文 授課年級:二年 設計人:牛超 章節名稱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七單元《登鸛雀樓》 計劃學時 1 學習內容分析 這是唐朝王之渙到鸛雀樓游覽時所寫的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詩的前兩句登樓所見。前一句寫眼見之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依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落下去。后一句寫目送黃河遠去,想象黃河入海的開闊意境。詩的后兩句寫登樓所思。這首詩前兩句融情于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后兩句寓理于事,進一步寫出了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學習者分析 這首詩的內容較簡單,大部分學生都已能熟讀背誦,在詩意分析上無須花太多的時間,可以讓學生課外找一找王之渙的其他詩,介紹給大家,以豐富學生知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 自讀自悟,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意,能借助圖畫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抓主中心句(詩眼),體會詩歌所闡明的道理。 教學重點及解決措施 1、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 2、解決措施:通過文字想象和多媒體演示相結合。 教學難點及解決措施 1、難點:能把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體會詩詞包含的哲理。 2、解決措施:合作探究,鼓勵表達。 媒體內容與形式 多媒體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時間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激趣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去游玩一番。看,這是哪里?(出示鸛雀樓圖片) 師作介紹:鸛雀樓,位于永濟市西15公里古蒲州城郊黃河之畔,與湖北的黃鶴樓、湖南的岳陽樓、江西的滕王閣齊名,并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樓。相傳當年時常有鸛鵲(顴,鶴一類水鳥)棲于其上,所以得名。該樓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廢毀于元初。可惜鸛鵲樓到宋以后被水淹沒,后水退卻。由于鸛雀樓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區位優勢,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