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們》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16個生字,學會9個生字。
2.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知道老爺爺說他好像只看到一個兒子的原因。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能將課文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體會到怎樣做才是媽媽的好孩子。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談話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兒子們》(板書課題)。大家看到這個課題也許有問題要問,別著急,先用心聽老師讀課文,看能不能在聽讀的過程中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
二、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說說自己的問題和已經找到的答案,還可以提出未能解決的問題,如果學生的問題是“老爺爺為什么說他好像只看到了一個兒子”等,可考慮將問題保留,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逐漸解決。
【欲揚先抑。安排短暫的等待是為了學生學習在傾聽中增長見識,在沉默中學習思考。】
三、自讀課文,認識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1.請學生自己把課文讀一讀,爭取讀通,讀順:遇到不認識的字先用鉛筆把它劃出來,在想辦法認讀。(老師巡視,注意提醒學生對不認識的字,一定要先劃出來,再想辦法認識。)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共16個生字,出示15張卡片,其中“沉甸甸”以詞語形式出現),請學生開火車認讀,并希望學生能在讀字后,再用它組一個詞,對“沉甸甸”一詞可放在最后出示,不僅要求學生能讀準字音,還要學生了解該詞的意思(這里如果學生體會不到位,老師可順手拿起身邊的一本書問學生:“這本書是輕輕的還是沉甸甸的?”再接著搬動一下桌子或講臺問學生:“老師要搬動的這張桌子是輕輕的還是沉甸甸的?”通過對比,達到啟發學生的目的。
(2)同桌合作,互相聽一聽對方讀課文,看看是否還有不認識的字。
四、再讀課文,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
l.談話:同學們,聽著大家朗朗的讀書聲,我知道,許多同學都能流利地讀課文了。下面,我要請兩名同學為大家朗讀這篇課文,不過有一個小小的要求,第一個同學讀的內容只能是講在井邊發生的事,第二個同學讀的內容只能是講在路上發生的事。
2.指名朗讀課文。(及時給予鼓勵性評價)
3.提問:誰能說說文章先寫了什么,然后又寫了什么?
【課文內容明顯分為“媽媽夸孩子"和“孩子們在媽媽面前的表現”兩部分,把判斷內容起止的權力交給學生是對他們的尊重。但是,讓二年級的孩子們直接說出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但是如果將文章內容分為兩部分,不僅滲透了“文章是分層次寫的”這一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很快讓自己的注意力有效,找到研究的目標,也便于課堂時間的有效利用。這樣的處理方式我認為就是老師對學生的主動幫助。】
4.學生的回答,分別學習文章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
學習前半部分:
(1)請學生拿起筆,在“媽媽們夸兒子”這一部分找一找,劃一劃,看媽媽是怎樣夸兒子的?
【老師巡視,一定要引導學生動筆去找,別看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但教師正是要借助這一點,去培養學生一個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