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三(蘇教版第四冊)
對策:在學生交流、表演中引導學生體會
一、導入、揭題
1、 小朋友們,昨天老師在街上逛街時看見有一個小朋友在馬路旁邊玩皮球,還有一些人亂扔垃圾,小朋友們有沒有見到過這種情況啊?
2、 那你們碰到這種情況會怎么辦啊?
我們要學會勸阻他們,揭示課題:學會勸阻
二、新授
1、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四幅圖片,每一幅都畫了些什么啊?
哦,那你們碰到這種情況,你們會怎么做呢?
2、 哪位小朋友愿意來試試呢?說說你會怎么做呢?(提醒:不能只講大道理,要把做這件事的危害簡潔地說清楚,同時要誠懇、熱心)
3、 小朋友們的收獲可真大啊剛剛討論的很激烈,說的也很好,老師請小朋友們自己選擇一幅圖,找你的小伙伴,輪流練習勸阻,一定要想好怎樣勸才能讓對方聽進去
4、 剛剛老師發現不少同學很會勸人,都把對方勸住了。你到底是怎樣來勸阻別人的呢?誰愿意來展示一下
5、 小朋友們演的真不錯,那以后我們走在路上碰到有小朋友有不正確的行為我們應該馬上勸阻他
三、布置任務
課間看見同學有不正確的行為要勸阻他們
課前思考
“學會勸阻”這次練習的訓練要求是:再現生活情境,指導學生在情境中練習勸阻,學會勸阻;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社會責任感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基于這樣的要求,在教學時,應重點指導學生掌握勸阻要領,并在反復的勸阻實踐中促進知識向技能的轉化。勸阻的對象是生活中不正確的行為,行為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不當,在勸阻時應指出行為錯在何處,使勸阻更有說服力,這是教學的難點。我進行了以下的設計:
一、回憶生活,激發學習動機
1.交流生活經歷。啟發學生回顧自己的生活,圍繞下列問題展開交流:你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哪些不正確的行為?你們是怎樣想、怎樣做的?結果又是怎樣的呢?
2.揭示“勸阻”概念。
由學生的回答自然引出“勸阻”一詞,并引導學生簡要地講一講自己的理解。
3.激發學習動機。
學生的勸阻有時無效,這是學生感到困惑的地方。教學時可啟發學生體驗這種困惑。
二、研討案例,探究勸阻要領
1.提示要求。
2.呈現案例。
以教材中第一幅圖為素材
案例:張明和李響在高壓電線旁放風箏,玩得非常開心。這時,江曉寧急切地跑來,對他們說:“喂,你們不能在這兒放風箏!”張明不服氣地說:“我說班長大人,你管得也太寬了吧!”江曉寧著急地嚷起來:“在這兒放風箏是非常危險的,快離開這里。我是好心好意,你們怎么不聽我的話呢?”李響說:“不就是放風箏嗎,值得你大驚小怪嗎?”說完,他們再也不理江曉寧,專心地放他們的風箏。
3.討論案例。
先展開小組討論,再組織全班交流,得出結論。
4.換位思考。
(1)如果你和同桌就是張明和李響,你們會接受怎樣的勸告?
(2)通過學生的討論,歸納出有效勸阻的要領:
①總的要求:態度誠懇,表達清楚,語氣恰當。
②講清三個方面的內容:
稱呼和禮貌用語,自己的建議,能說服人的理由。
三、運用知識,嘗試勸阻練習
1.提供閱讀材料。
憑借上面的案例,讓學生認識到,有不正確行為的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錯了,所以在需要講清的三個方面的內容中,能夠說服別人是重要的。為了做到這一點有時必須講一些能夠促使被勸人醒悟的知識,讓他聽了心悅誠服。在激起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后,向學生提供一篇有關電學常識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