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讀后導 以讀定導——談《會走路的樹》的教學
先讀后導 以讀定導——談《會走路的樹》的教學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41
先讀后導 以讀定導——談《會走路的樹》的教學
一、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第四冊語文第課 《會走路的樹》
二、教材分析:這是一篇語言優美、蘊涵豐富的童話故事,跟隨作者的文字,你會走進一個和諧相處、充滿無限情誼的自然界的角落。題目本身就能引起人們很多的聯想,生活的經驗和文本產生的碰撞激起求知的欲望。【感謝您瀏覽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網址是www.jcsycorp.com】
課文分兩部分,一根“情”線緊緊貫穿全文。第一部分是春天的早晨,小鳥和小樹的初遇。在小鳥看來,那“小樹”是金色的,又回“走來走去”,便產生了好奇,而小樹則表現了出乎小鳥意料的關愛之情,不但同意了小鳥的要求,還帶著它去過許多地方,看到了許多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小鳥和小樹的重逢。不過與前次不同的是小鳥長成了大鳥,它能感到出現在面前的不是金色的小樹而是美麗的小鹿,不是樹的枝杈而是金色的鹿角。小樹也變了,它是原來的大鹿的兒子。按理說,它們也是初識,但“會走路的樹”則勾起了他們的舊情,“你也是”、“你大概就是”這些話表現了他們隱藏在心中的懷念之情。接下來他們有一段對話,其中“叫起來”、“激動起來”,是感情的噴薄而出。完全可以想象,到了小鹿的家里,重敘舊情,再生新情是必然的。
對于小學生來說,直白的談論“情”字,也許太難為他們了,但帶著由課文的題目得來的問題,走進課文,在讀書中解決問題,又產生新的問題,通過反復的讀書思考,他們在特定的角色中,一定能把感情讀出來,增強對自然界的熱愛。
三、教學要求:
1 、通過學習課文,增強對大自然熱愛的感情。
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 、學會 8 個生字,學習續講故事。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內容:初讀課文,整體把握。(二)教學過程:
1 、讓學生看老師認真書寫題目《會走路的樹》,和學生談話:你們已經學了很多課文,也一定有了不少的讀書方法,那么,看了這個題目,你猜猜,它會寫些什么?(調動學生已有經驗嘗試學習,談自己所得,提自己所疑)
2 、教師導向:我們通過對題目研究交流,初步知道了可能寫些什么,也產生了一些問題,那么,這些猜想到底對不對,我們的問題給怎樣解決,請大家自由讀書,去請教作者吧。(二年級快學完了,不必再出示基本的提示,比如借助拼音了,要讀正確、流利了,用筆圈點批畫等,他們應該有這方面的技能了)。
3 、學生活動:交流初讀感受,老師從整體上相機板書。
重點放在對課文的整體把握以及文中幾個角色上,讓學生知道,是寫小鳥和馴鹿的事,有三個角色,注意給多數人以機會。
4 、教師激發興趣:老師把這三個可愛的小動物請到了教室,(貼出頭像),它們也想聽聽你們是怎樣講關于它們的故事,不知你們有信心讀好嗎?(初次激勵)老師還不大放心,我想再給你們一點提示,留一會兒時間,自己先準備準備,好嗎?(我們要達到的是學生讀書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