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水
2、認識鹽在水中的變化過程是:由大顆粒→小顆粒→微粒→“化”在水 中。
三、對比實驗。
1、觀察沙子和高錳酸鉀放入水中的情況。
2、理解溶解的科學含義:溶解就是像鹽這樣,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 溶化的現象。
3、使學生知道:有的物質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質在水中不容易 溶解。 拓展延伸
1、你還有什么問題?
2、歸納問題,引導感興趣的學生課后進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課時
教學導入 學生匯報交流上節課后深入研究的情況。
教學新課
一、提出猜想。
1、學生拿出準備的材料:石子、紅糖、粉筆、肥皂、洗衣粉、橡皮。 (允許學生補充其它的材料)
2、學生預測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將如何變化,并說出預測的根據。
二、觀察實驗:其他物體在水中是否溶解?
1、教師提出實驗要求: 1)實驗過程中細心觀察,并且做好實驗記錄。 (記錄表附板書設計內) 2)實驗完畢整理觀察結果,得出哪些材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容易 溶解的結論。
2、學生動手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三、匯報交流。 拓展延伸
1、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還有溶解現象?
2、 怎樣使糖塊溶解得快?把自己的方法與同學交流, 比一比誰的方法 更好。
板書設計: 表一: 沒放入水中時 剛放入水中時 攪拌一會兒 攪拌較長時間后 鹽粒的樣 子 表二: 石子 紅糖 粉筆 肥皂 洗衣粉 橡皮 溶解 沒有溶解 教學后記 4 浮與沉
教學目的:
(一)科學探究目標:
1、能根據生活經驗預測常見材料制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狀態。
2、能用實驗的方法判斷物體的浮沉,并根據浮沉狀態將物體分類。
3、能設計實驗證實沉入水中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
4、能找出改變物體浮沉狀態的方法。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意識到“集思廣益”把大家的意見綜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結果。
(三)科學知識目標: 知道水中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
教學重點: 知道水中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
教學難點: 能設計實驗證實沉入水中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 能找出改變物體浮沉 狀態的方法。
教學準備: 平衡尺、繩、橡皮筋、測力計、水槽、鐵塊、木塊、塑料塊、卵石、橡 皮泥、氣球、吸管、蠟燭、牙膏皮、橡皮、可樂瓶、有蓋和無蓋的小玻 璃瓶、肥皂、蘿卜、馬鈴薯、錫箔紙、海綿、棉線等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導入
一、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生活經驗:物體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同學 們回憶一下,舉例說說。
二、提問:試預測,我們將所帶材料放入水中,哪些會下沉,哪些會 上浮?并說出預測的依據。
教學新課
一、觀察實驗:材料放入水中是浮還是沉?
1、我們來用實驗驗證預測是否正確。
2、教師提出實驗要求: 1)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及時做好實驗記錄。 浮在水面上的物體 沉入水中的物體 2)實驗時,放入水中的物體,應輕拿輕放,防止水濺出。
2、學生準備實驗材料。
3、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二、匯報交流。
1、學生根據觀察記錄進行匯報交流。
2、檢查原來預測的依據是否正確,現在有什么發現。 拓展延伸 你對物體的浮與沉還有哪些疑問?課后可以查閱這方面的資料。 第二課時
教學導入 是什么力量使這些物體浮在水上面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來探討這個問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