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水
教學新課 學生動手實驗,感知浮力。
1、教師說明實驗方法,提出探究問題:將空可樂瓶放入水中,它浮在 水面上。用手緩慢將可樂瓶向水中壓,有什么感覺?
2、學生動手實驗。
3、匯報交流實驗感受,得出科學結論。 物體在水中會受到水向上托的力,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4、提問:水對浮在它上面的物體有浮力,那么水對下沉的物體是否也 有浮力呢?
5、學生提出猜測。
6、學生進行實驗驗證。 1)教師提出實驗要求:準備好半桶水,將 2~3 千克的卵石裝入網絲袋 中。每位同學認真體驗 1~2 次,提牢網絲袋,慢提慢放,注意安全。另 外,讓裝卵石的網絲袋浸入水中時,不要觸及桶底或桶壁。 2)學生預測:用手提著裝了卵石的網絲袋放入水中,感覺會變重還是 變輕。 3)學生實驗,教師指導。 7、學生匯報交流。 拓展延伸 你還有哪些方法來對此進行驗證? 第三課時
教學導入 教師演示沉船實驗。 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把沉船打撈上來呢?
教學新課
一、探究實驗:怎樣改變物體的浮沉狀態呢? (實驗前,教師為每組準備兩種不同的材料)
1、分組根據教師提供的材料設計實驗方案,并做好記錄。
2、分組進行實驗,并做好記錄。
3、學生匯報交流。
二、打撈“沉船”。
1、學生分組設計打撈方案。
2、分組實驗,教師及時指導。
3、匯報交流。 拓展延伸
1、打撈“沉船”,還有沒有其它新的辦法呢?
2、課后,我們可通過上網、上圖書館或新華書店、訪談等途徑收集信 息,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的打撈沉船的方法。
板書設計: 4 浮與沉
一、預測:材料放入水中是浮還是沉? 思考:為什么物體能浮在水面上? 物體在水中會受到水向上托的力,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二、匯報交流 三.打撈沉船
教學后記:
5 地球上的水
教學目的:
(一)科學探究目標:
1、查閱資料,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能用圖表形式表示地球上咸、淡水分配比例信息。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欣賞自然界美麗的水體和與水有關的自然景觀。
2、意識到水對于生命的意義,認識到水的無比珍貴。
3、將“珍惜每一滴水”化為學生每天的實際行動,養成節約用水、一水多 用的好習慣。
(三)科學知識目標:
1、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知道生命離不開水。
3、了解自然界淡水資源的缺乏。
教學重點: 意識到水對于生命的意義,認識到水的無比珍貴
教學難點: 知道生命離不開水
教學準備: cai 課件、榨汁設備、蔬菜、水果、彩筆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導入 提問:我們周圍哪里有水?冰和雪是不是水? 水還有哪些狀態?地球上還有哪些地方有水?
教學新課
一、多媒體播放課件。 地球上的水的形態和分布有關的圖片和資料。 (讓學生欣賞美麗的自然 水域和風景,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水資源信息等。 )
二、感受生命體內也存在水。 榨水果或蔬菜汁活動。
三、生命離不開水。
1、學生舉出人類和動植物都離不開水的事例。
2、假如沒有水,我們的地球會是什么樣子?
3、將自己的觀點寫或畫在紙上。
4、對比認識:生命離不開水。我們要節約用水。
四、珍惜每一滴水
1、要求學生用彩色筆將咸水、淡水、可利用的淡水分別占有的份數在 教材上的方格坐標圖上用不同的顏色表示出來。(讓學生感受水資源的 缺乏,要節約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