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化簡教學反思
二、教學構思
對于化簡比的必要性,在“定向誘導”環節引入,我說,某班男生和女生人數的比是4:3,那么猜一猜這個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數可能是多少?還要讓學生說出你的思考過程,學生興趣很高,說出了很多答案,既可以引入化簡比的必要性,又對化簡比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為后面的學習做了鋪墊。
對于化簡比的方法,在“自學探究”環節采用了 邱學華老師的“嘗試教學法”完成。我出了三道題(有整數比、有分數比、有小數比),讓學生先自學課本中的例題,再嘗試完成。我的自學提綱是:1、看書中的例題,你認為什么是化簡比?2、課本中化簡比有幾種方法?過程有什么依據?3、用你掌握的方法嘗試解決黑板上的三道題。
學生基本上能夠獨立完成,有的學生把結果寫成了一個數,借此機會讓學生比較求比值和化簡比的區別,效果較好。在老師的引導下,把課本中的方法概括為兩種:1、約分的方法;2、求比值的方法。依據分別是分數的基本性質和商不變的性質。根據比與分數、除法的聯系,讓學生總結出比的基本性質。
“討論解疑”環節我預設的問題是,化簡比的結果怎樣才是最后的結果,在討論中引入最簡單的整數比的概念。
“反饋總結”環節給我的提示是,日日清,堂堂清非常重要。針對今天學習的內容我出了幾道最基本的練習題,要求誰過關誰回家,效果很好。平時的幾個“困難戶”都完成了任務。就連王軍鵬都興致很高,積極要求再出幾道這樣的題目。以往對日日清,堂堂清不夠重視,所以才造成學生掉隊,補差困難。今天的教訓告訴我,必須讓學生做到堂堂清,至少日日清。
《比的化簡》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比的化簡與以前人教版比的化簡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它是以前的分數與除法性質的再度使用,它是直接利用比與分數、除法的性質關系,利用除法中商不變性質和分式里的分數值不變的基本性質進行化簡。
在本節課中,對于比的化簡,如果是僅僅需要學生會化簡那就比較簡單了,但是要讓學生對比的化簡意義進一步理解卻不是很容易做到。我是通過創設情境,舉生活中的例子來讓學生發現比是可以化簡的,我們看到的比其實可以代表很多的具體數據,比如說兩袋蘋果的質量比為2:3,它代表的意義可以是4千克和6千克,也可以是8千克和12千克等,可以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兩個相關比之間的聯系。在講解化簡之前,我們還是要讓學生復習一下除法算式中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基本性質,然后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分數、除法和比之間的聯系,讓學生運用我們以前學習的除法和分數的性質來嘗試解決比的化簡,學生自然而然會想到利用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和除法中商不變性質進行化簡。(在這里,教材并沒有對比的基本性質進行講解)通過學生的反饋情況,發現運用這些性質來化簡比學生較容易接受。同時針對學生出現的對比和比值區分不清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與講解,讓學生對比和比值能清晰的認識,比是一個式子,代表的是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系,而比值是一個數值,可以是分數、代分數、小數、整數等。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存在著幾點困惑:
(1)是對比的化簡中“=”的困惑,在求比值的時候能把比(表示關系)與比值(數)用等號連起來。這是我產生的第一個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