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和圓錐的認識》教學片段及評析
教學點評:
一、變接受為建構,讓旋轉的思想貫穿教學始終。
立體圖形的教學,最大的障礙是學生的空間觀念的薄弱,往往是教師一味的講,學生機械的接受,在教學中很難得到有效突破。本節課,教者讓旋轉的思想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充分借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建構圓柱和圓錐的模型,成功的進行了教學實施,取得了相當突出的教學效果。
平面圖形的旋轉是構成立體圖形的重要方式,課的伊始,教者就通過旋轉長方形小旗引出圓柱,看似隨意,實則意蘊深刻,一下子就帶領學生邁進了“旋轉” 的大門,為下面充分演示旋轉,做好了前期的準備。接著借助多媒體演示,淋漓盡致的展示了通過旋轉形成圓柱和圓錐的過程,使學生對圓柱和圓錐有了直觀且深刻的認識,建立了圓柱和圓錐的模型。在拓展部分,多媒體演示了不同的平面圖形旋轉,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旋轉的奇妙魅力,在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之間成功的搭建了一座橋梁,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和發展空間觀念。
二、變被動為主動,發現與分享成為課堂的主旋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且富有個性的過程,課堂中開展活動,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習過程靈動起來。對于圓柱特征的認識,教者并沒有沿襲傳統的小步子教學,即沒有在亦步亦趨的“師生問答”中展開,而是將諸多細小的認知活動整合在一個綜合性、探究性的數學研究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領學生經歷了一次“研究與發現”的完整過程。 “發現與分享”成為整節課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在創造與分享的過程得以自然建構與生成。
三、變獨白為對話,生成的課堂因發生而更精彩。
“獨白”式的教學,教師關注的是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體驗,把教學理解為簡單的問答,沒有對問題的實質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本節課,教者采用“對話”式教學,與學生展開真誠、平等的對話,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人”,引導學生發現、尋找和利用學習資源,圍繞問題的核心,利用生活經驗進行深度探究。通過對話,不僅使學生獲取了數學知識,而且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此外,學生還獲得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真實感受。
動態生成的課堂是最真實的課堂。葉瀾教授指出:“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生看作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教師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信息的重組者。 ”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師不再是主宰, 本節課的教者善于抓住稍縱即逝的信息,及時調整,追求課堂活動的真實,再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過程,再現生活情景。師生平等對話、互相尊重,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真實的思想得以充分暴露,不管是多數學生的想法,還是個別學生的想法,在本節課中都有機會展示。由于教師充分利用課堂中出現的偶發教學資源,及時地調整教學方案,巧妙地進行引導,激發了學生探究欲望,產生了許多有創意的方法,課堂教學也因此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