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比例 比例尺
1、做“練一練”第1題。
先說說每幅圖中比例尺的實際意義。同樣長的實際距離在哪幅圖中畫得長?哪幅圖中1厘米的圖上距離表示的實際距離長?
2、做“練一練”第2題。讓學生各自測量、計算,再交流思考過程。
3、指出:
①比例尺與一般的尺不同,這是一個比,不應帶計量單位。
②求比例尺時,前、后項的長度單位一定要化成同級單位。如 2.5厘米:1o千米,要把后項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項化簡成“1”,如果寫成分數形式,分子也應化簡成“1”。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計算一幅圖的比例尺時要注意什么?
六、課堂作業 做練習十一第1、2題,補充習題
板書設計:
比例尺
50米=5000厘米 3米=3000厘米
5:5000=1:1000 3:3000=1:1000 圖上1厘米的線段表示實際距離1000厘米的距離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或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0 10 20 30米 圖上的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10米
課前思考:
“比例尺”的含義比較抽象,必須在具體的情景中理解。潘老師在導入部分想到了從地圖的比例尺導入,我想是否可以再接著借用地圖來理解?
導入設計修改如下:
1、談話:同學們,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國土面積大約有960萬平方千米。但這么遼闊的地域卻可以用一張并不很大的紙畫下來。
2、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國地圖,并提問:想知道這些地圖是怎樣繪制出來的嗎?盡管這些地圖的大小各不相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按一定的比將實際情況進行縮小后得到的。
3、有誰知道這幅地圖是按怎樣的比縮小的?你從哪里看出來的?你知道是縮小多少倍后再畫出來的?讓學生來分別介紹。
4、剛才同學們介紹的,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比例尺。板書課題:比例尺
課前思考:
比例尺是學生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概念,正如潘老師教學目標中所說的這節課主要讓學生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看懂線段比例尺。會求一幅圖的比例尺,會把數值比例尺與線段比例尺進行轉化。
在做練一練時,要讓學生完整的說出比例尺的意義: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幾分之幾,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幾倍?圖上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多少千米?我覺得應該多讓幾個學生起來說說。
課前思考:
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所以看了高教導的導入部分的設計后,我想這樣的導入應該是更有效的,能為突破教學重點服務,能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在前面學習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時,就有學生談到比例尺的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例子,所以我想這節課中,我們也可以補充把實物放大的比例尺,如:一個精密零件實際長度始4毫米,畫在一幅設計圖上是2厘米,求這幅設計圖的比例尺。我們可以將兩者相聯系:圖形放大或縮小寫比時用變化后的長度比原來的長度,比例尺也是用變化后的長度比原來的長度,變化后的長度就是圖上距離,原來的長度就是實際距離。這樣可能更便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平面圖形是把實物縮小或放大到何種程度后畫到平面圖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