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比例 比例尺
如何指導學生看懂線段比例尺是本課的教學難點,也值得我們加以重視。潘老師在課始部分設計的復習題要好好利用,并且可以再增加幾題,如20千米=( )厘米,3000000厘米=( )千米等,要讓學生能正確、數量地進行千米與厘米之間的改寫。這樣也能為突破難點掃除一些障礙。
課后反思:
課前我在鉆研本課的教材時考慮到應該將前面學習的“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與比例尺的意義有機結合,這樣也便于將新知轉化為舊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可是今天實際教學時,我感覺自己沒有借助例題6的學習將這兩個知識有機結合,這樣就造成有些學生在計算比例尺時,出現用實際距離比圖上距離。關于線段比例尺的教學,我感覺結合數值比例尺把線段比例尺的含義講清楚了,并將兩種比例尺進行了比較,使學生體會到兩種比例尺的內在聯系。但還有一點說得不夠清楚,就是關于線段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我只是在黑板上隨手畫了一下,沒有介紹清楚,如:應向學生說明,線段比例尺一般應畫連續的3-4段,每段必須是1厘米。線段比例尺與數值比例尺的轉化也應補充一些練習,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比例尺的轉化方法。
課后反思:
這堂課看似很簡單,但上下來總覺得自己有些地方沒有處理好。“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項化簡成“1”,如果寫成分數形式,分子也應化簡成“1”。 ”在和學生總結歸納這點時,還應該讓學生知道有時候比例尺也可以寫成后項是1的比,如孫老師補充的這題:一個精密零件實際長度始4毫米,畫在一幅設計圖上是2厘米,求這幅設計圖的比例尺。這時就需要把比例尺寫成后項是1的比。由于課堂上沒有讓學生練習,所以在做補充習題的時候有一部分學生就有困難了。
這節課上每個比例尺所表示的意義我讓學生說的比較多,因為兩個班的學生表達能力都不是很好,所以一開始讓學生說比例尺的意義時他們說的還不很完整。說多了,學生自然就說的很流暢了,關鍵還是在于理解。
課后反思:
在學生認識了比例尺,會求一幅地圖的比例尺后,根據孫老師補充設計“一個精密零件實際長度始4毫米,畫在一幅設計圖上是2厘米,求這幅設計圖的比例尺。”通過學生計算后,再小組討論,這個比例尺是什么含義?與課本上常見的比例尺有什么區別?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比例尺有放大功能,也有縮小功能,讓學生打開思路,不拘一格的從多角度來思考比例尺的意義。結合實際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
上好一節課是需要很多準備工作的,認真專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資源,備課要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水平與認知心理,要不斷磨練,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課后反思:
在自己進行課后反思時,我已習慣先學習組內老師的課后反思,和她們的情況對照再反思自己的教學情況,感覺收獲會更大!
在這節課上,我還是結合例題,讓學生體會比例尺的含義,說明:根據例題中的情況,可以寫出很多比,但習慣上將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稱為比例尺,這是約定俗成的,并結合比例尺的數據,讓學生判斷:如果告訴你一個比例尺,你能說出這是放大還是縮小嗎?放大或縮小了多少倍?
在教學求比例尺的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書寫格式,教學了兩種書寫格式:1、先列式再統一單位;2、先統一單位再列式。并對這兩種寫法進行了比較,學生普遍喜歡先統一單位再列式的方法。
本節課時間上把握不好,課堂上說比例尺的意義多了,導致相應的習題都是在自習課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