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除法(第1課時)
由于本課教學內容比較簡單,潘老師補充一些拓展練習,增加思維難度,讓學有余力的學生也有探究的興趣。
課前思考:
因為周一時潘老師執教了《分數除以整數》這一課時,聽完課后,我就想其實這一課的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分數除以整數可以轉化為分數乘這個整數的倒數。要突破這一難點要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即分數意義和分數乘法的意義。所以,我想在復習鋪墊部分增加一個練習,讓學生說說“4/5升、3/7米、8/9千克”等分數的意義,然后再讓學生練習這樣的題目:把3米的繩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米?一根3米的繩子,用去了1/4,用去了多少米?等等類似的題目。新授部分要讓學生嘗試用不同方法計算,然后充分體驗有些方法的局限性,自然而然地接受本課時所要學習的新方法。鞏固練習中要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根據學生中出現的問題調整教學行為。分數乘法和分數除以整數計算的比較也很重要,要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對比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本課時的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正確率。
課后反思:
計算課上如何讓學生經歷算法的推導過程,體驗探索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反思今天的數學課上,我按照課前設計的教學思路,先組織學生復習了分數的意義,然后又出示了兩道實際問題進行對比,有了這樣的鋪墊后,學生在學習例題時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分數除以整數可以轉化為分數乘整數的倒數,當然有仍然有少數學生想到了其他方法。這樣的情形不由得讓我反省自己是否鋪墊得過多,變學生自由探索為教師領路了,缺少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探索。不過,令我感到欣慰的是由于課前復習中突出了分數除法和分數乘法意義,所以在理解分數除以整數為什么可以轉化為分數乘這個整數的倒數時,學生基本都能解釋得頭頭是道,而且在鞏固練習部分也是很自然地選擇了轉化為乘法來計算。
以后再次執教本課的話,我想在組織學生探索時,教師不能包辦得太多,這樣會讓學生失去了探索的樂趣。認知沖突是一個人已建立的認知結構與當前面臨的學習情境之間暫時的矛盾與沖突,是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知識之間存在某種差距而導致的心理失衡。認知沖突的形成能促進學生解決這一沖突的需要,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向。而認知沖突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與激發。本課中,出示例題后學生往往會把算式和得數一下就說出來,這時就需要教師及時抓住這一制造認知沖突的良好契機。教師可以順勢問學生:“4/5÷2真的等于2/5嗎?你有哪些辦法說明這個結果是對的?從這些辦法中,你能找到分數除以整數的一般算法嗎?”開放而有挑戰性的問題能激勵學生主動探索。所以在設計教學預案和執行教學預案時,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組織者和引導者、促進者的教師,要不斷提高組織學生主動探索的有效性,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課后反思:
學習這節課時,我增加了兩題準備題,幫助學生理解這樣列式的原因。然后將教學重點定位在“如何計算?你是怎樣想的?你有什么辦法讓別人聽懂你的計算方法是正確的?請想辦法來解釋清楚!庇谑,學生投入到積極的思考中,有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體會到“平均分給兩個人喝,那么每人就喝到這些飲料的一半(1/2)”,所以求每人喝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從而想到了分數乘法。也有學生從分數的意義來解釋,當我提醒學生可以畫圖分析時,學生的解釋更加清楚了。此時選擇兩種方法的學生各占一半。兩種方法在解決例題1時,看不出方法的優劣。當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試一試時,所有的學生都選擇了方法一,追問原因,讓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到方法二的局限性。
從作業情況看,計算方法掌握不錯,但還有部分學生在約分時沒有約成最簡分數,看來約分的技能有部分學生不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