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周長
教學目標 :
1. 直觀認識,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的計算公式。
2. 探索圓周率л的值,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3. 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對圓周率研究的貢獻,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具:圓一個,
學具:每個學生3個圓片,一把直尺,一個瓶蓋,一根線等。
教學重點難點:推導圓周長計算公式,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知、前置補償
出示:圓1. 這是什么圖形?
2. 指出圓心、半徑、直徑。
3. 在同一圓中,直徑和半徑有什么關系?
二直觀認識、探討方法
(一)認識
1. 圍成圓的這條線是一條什么線?這條曲線的長就是什么的長?什么叫?
2. 實際感知:
3. 引出課題:
(二)探討測量方法
二. 研究關系、推導公式
(一)與什么有關
1. 遷移類推
2. 演示:三個圓同時滾出
(二) 與直徑有什么關系
1. 用直徑與周長進行比較,得出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2. 分組測量直徑分別為3cm.4cm.5cm.6cm的圓
(三)介紹圓周率
1. 表示這個3倍多一些數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我們把它叫做圓周率用字母“л”表示
2. “л”的讀法寫法
3. 了解祖沖之的成就,指名學生讀課本
4. 因為л是個無限不循環小數,計算時只能取它的近視值
(四)推導公式
=直徑*圓周率
用C表示周長、d表示直徑、r表示半徑
板書:C=лd 或 C=2лr
四、 鞏固新知
1.求下面各 P 113 1/1 .1/3
2.口答;求下面 d=2米 r=3米
教學例1
一張圓桌面的直徑是0。95米,這張圓桌的周長是多少?
五。回顧目標布置作業
教學設想: 1. 圓是一種常見的圖形,它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首先從日常生活內常見物體中引出圖理解圖中各部分名稱。
2. 通過測量與比較,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在同一圓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3. 培養作圖的技能,使學生了解測量的方法,懂得是長度,把圓形紙板在直尺上滾動來量出的方法,通過測量不同大小的圓周長 和直徑,并算出比值是圓周率。介紹圓周率的一些歷史材料,特別指出,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在這方面的偉大成就。
4. 使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緊密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