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周長
課題名稱:
教學內容:本內容是六年級上冊第62~63頁圓的周長
一、教材分析
圓的周長這部分內容是在三年級上冊學習了周長的一般概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基礎上第一次學習曲線圖形的周長。教材從生活情境入手,通過讓學生思考自行車繞圓形花壇騎一圈大約有多少米,引出圓的周長的概念。并用“繞線”“滾動”等常用方法測量圓的周長,接著讓學生思考:如何求一個圓的周長,引導學生通過測量幾組圓的直徑和周長,自主發現周長和直徑的比值是一個固定值,從而引出圓周率的概念,并總結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是前面學習“圓的認識”的深化,是后面學習“圓的面積”的鋪墊,更為下學期學習圓柱圓錐這樣的立體幾何圖形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它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教學重點:學生已經建立了周長的概念,對圓的周長也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因此,關于什么是圓的周長,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圓作為一種曲線圍成的圖形與學生頭腦中熟悉的直線段圍成的圖形差別比較大,在本節內容中,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利用實驗的手段,通過測量幾組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驗證猜測等過程理解并掌握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在探究圓的周長計算公式時,最有價值的、最具有思維含量的地方是讓學生經歷圓周率的產生過程,因此本節課充分放手讓學生經歷圓周率的探究過程,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策略:1、以學生為主體,開展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的探究學習活動,首先引導學生猜想圓的周長可能與什么有關系,接著組織學生測量探究,初步得出結論,再驗證結論,發現“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
2、圍繞重點和難點,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如“圓的周長是直徑的幾倍?”,啟發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學生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建構的主動者。高年級學生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順遷移探索發現新的知識,并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他們在小組合作的學習環境下,利用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學習的積極性較高,他們善于探索,敢于質疑,敢于創新,敢于發表自己的主張和看法。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直觀的認識了圓,建立了周長的概念,并會求直線段圍成的圖形的周長,對圓的周長有豐富的感性經驗。并通過上一節課對圓的認識知道了圓的半徑和直徑決定圓的大小,理解了在同一個圓中直徑和半徑的關系,這些學生都為學生學習圓的周長做了很好的知識鋪墊。在此基礎上,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經歷圓周率的產生與形成過程,探究發現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解答實際問題。
三、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圓周長和圓周率的意義,理解、掌握和應用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地計算圓的周長。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計算、比較、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動手實踐能力,引導學生體驗科學的探索過程,在探索中感知“轉化、逼近”等數學思想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圓直徑、周長變化,圓周率不變”的探究,使學生受到實踐第一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熏陶,通過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在圓周率方面的偉大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