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周長
四、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利用實驗操作和多媒體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圓周率并推導出圓周長計算公式。教學過程包括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實踐探索,發現規律;實踐應用,解決問題;課堂小結,交流收獲。教學前的準備有:電腦課件、大小不同的圓片、直尺、水彩筆、彩帶、計算器、測量結果記錄表。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課件出示動畫,由兩只小動物分別沿正方形和圓形賽跑,引出正方形和圓的周長比較問題,讓學生思考,引入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參與形成學習目標,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又為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的氛圍,指明了探究方向,避免盲目性。
二、實踐探索,發現規律
(一)構建圓的周長的意義
1. 指一指
要研究圓的周長,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圓的周長?誰愿意到前面來指出這個圓的周長?
同桌兩人互相指出自己手中圓的周長。
2. 說一說
師:現在你能描述一下什么是圓的周長嗎?
3. 歸納總結
你贊同哪個同學的描述?為什么?
數學上我們把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叫做圓的周長。板書定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先動手摸一摸圓的周長,初步感知周長是一周的長度,再動口說一說培養學生把思維過程轉化為外部語言更增強對圓周長的感性認識。在學生對圓周長有了較強的感性認識后,體驗及形象理解圓周長的意義。
(二)、測量圓的周長
1. 商量方法
師: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什么是圓的周長了,圓的周長能用直尺直接去測量嗎?
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學具,小組同學商量商量怎么測量。
介紹方法及其注意事項。師:我們再來借助大屏幕來看一下大家的方法,細心的同學請再考慮一下,雖然剛才幾位同學的方法不太一樣,但是,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努力把圍成圓的這條曲線轉化成了一條可以直接測量的線段,這也充分體現了數學學習中重要的方法——轉化。板書“化曲為直”。
想不想一起量一次?看,這是一張摩天輪的圖片,咱們能用剛才的方法進行測量嗎?
師:剛才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們需要探討出一種計算圓的周長的方法。
設計意圖:在學生想到用化曲為直的方法測量圓的周長時,引導學生發現化曲為直有局限性,最終尋求圓周長的計算方法,通過層層設疑,不斷給學生造成思維沖突,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發現方法,使學生的主動探索和實踐精神得到了培養。
想想看,圓有大有小,圓的周長有長有短,圓周長的長短可能會和圓的什么有關?
現在請你大膽猜想一下,圓的周長和直徑有著什么樣的關系?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自己的知識經驗出發推測圓周長的長短與直徑或半徑有關,既使學生抓住了思考探究的方向,又鍛煉了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2. 實驗操作,驗證猜想。
師:現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來開展一個活動,驗證我們的猜想。請看活動要求:
量一量學具袋中三個圓的周長和直徑。
用計算器算一下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填在記錄單上(除不盡的保留兩位小數)。
想一想:圓的周長和直徑有什么關系?
3. 展示結果,得出結論。
師:這是其中4個小組的測量結果記錄表,觀察表中數據,你發現了圓的周長和直徑有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