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時:認識數軸、比較負數的大小
教學分析:
例3教學在直線上表示正數、0和負數,初步滲透數軸的概念,初步體會數軸上正負數的排列規律,從而形成數的比較完整的認知結構。例4教學借助數軸比較數的大小。
學情分析:學生在前面已經學習了在直線上表示正數和0,教材通過描述位置的問題引出如何在直線上表示正數、0和負數。由于有了前面學習正負數的經驗,在學習例3時學生很容易想到“以大樹為起點,向東為正,向西為負”,這樣把學生運動后的位置和正負數對應起來,和前面學習的在直線上表示正數和0一樣,最后補充完直線上其他的點。由于有例3的基礎,學生比較容易在數軸上表示出未來一周每天的最低氣溫,教材在呈現出數軸上表示的結果后讓學生比較這些數的大小,順利通過例4的學習。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5——7頁例3、例4,及“做一做”的第1——3題。
教學目標:
1、能借助數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2、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比較正數、0和負數的大小的方法。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在直線上表示數的方法(這里不僅有整數,還應包括分數和小數)
(二)認識數軸
1、出示例3的情境,提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后的情況嗎?
學生畫圖操作。
教師巡視,適當加以引導。(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后交流畫法。
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在黑板上畫數軸。
2、教師提問:怎樣用數來簡明的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系呢?
引導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對應起來。
教師總結: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數軸。
3、教師:你能在數軸上表示出1.5和-1.5嗎?如果從起點到-1.5處,應如何運動?
讓學生獨立思考:如果從起點分別到1.5和-1.5處,應如何運動?
4、練習。
“做一做”第1題,讓學生同位互相說一說各點表示的數。
“做一做”第2題,在數軸上表示各數,讓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三)結合數軸比較負數的大小
1、例4。
教師:最近氣溫變化無常,老師通過上網查詢知道了未來一周的天氣情況。(出示第6頁例4主題圖)
請同學們把未來一周每天的最低氣溫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并比較它們的大小。
學生可能在比較-8和-6,-4和2的時候產生爭議。
這時,出示小精靈的話: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2、讓學生再次將未來一周每天的最低氣溫進行比較。
通過再次比較得出: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設計意圖:通過借助數軸,學生能較順利的比較正負數和0的大小。】
3、練習。
“做一做”第3題。在數軸上表示正負數和借助數軸上的點來比較數的大小。
(四)全課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