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與評析
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分一分。(課件出示實物圖)
師:請同學們看屏幕,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物體,你能按形狀把它們分一分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拖動分類)?
2、說一說。
師:你為什么這樣分(引導學生根據已學圖形的特征簡要說一說)?
師:剩下的這些形體我們將陸續進行學習,今天我們就先來認識圓柱體,簡稱圓柱(突出兩個圓柱圖)。
師:請同學們看屏幕上的2個圓柱,再看一看桌上老師為你們準備的3個圓柱,它們都是直直的(點擊,抽象出圓柱的平面圖形),而且上下一樣粗,象這樣的圓柱就叫直圓柱。
師:說一說,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形的?
[評析:通過展示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生活情境,在分類中自然地引出課題,然后舉例并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使學生初步感受圓柱的特征,最后通過對實物的辨析,強化對圓柱體的認識,使課堂自然、真實、生動。]
二、自主探索,分析問題
1、獨立思考,初步理解圓柱的特征。
①想一想。
師:觀察這些圓柱,(點擊出示研究問題)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導學生得出:圓柱有上下2個圓……
②摸一摸。
師:圓柱除了上下兩個圓面之外,還有其他的面嗎?請你摸一摸,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師總結:圓柱上下兩個面是平面,周圍的這個面是彎曲的面,叫曲面。
③說一說。
師:圓柱一共有幾個面(教師在黑板上貼出圓柱平面圖)?
師總結:圓柱上下2個平面叫圓柱的底面,圓柱周圍的這個曲面叫圓柱的側面,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2、合作探究,理解圓柱的特征。
師:請同學們繼續觀察圓柱,你還有什么發現?
如果學生說不出,教師引導:它的2個底面怎樣?圓柱的底面是不是相等呢?你有什么方法驗證?請同學們小組合作,驗證一下你們的想法,看哪個小組想的辦法最多?
3、全班交流,掌握圓柱的特征。
師: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代表你們小組交流一下你們的發現?
生1:用尺子量一量圓柱底面的直徑,看是不是一樣大。
生2:揭下2個底面,重合起來比,發現它們完全相同。生演示。
生3:揭下1個底面,貼到另一面,它們也完全相同。生演示。
生4:先沿一個底面畫圓,再把圓柱倒過來,和另一個底面比一比,它們也完全相同。生演示。
教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出了這么多的辦法驗證出2個底面完全相同(板書)。
[評析:讓學生學會思考,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有效思考。學生發現圓柱兩個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對圓柱的生活感受,而當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學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驗證了自己的發現時,就會產生一種積極的,興奮的行為狀態,就更容易參與到下面的問題解決中去。]
師:我們發現了圓柱的相同點,那么它們有什么不同點呢?由什么決定?
生:它們有粗有細,有長有短。
……
師:和兩個底面垂直的線段長度是2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圓柱2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圓柱的高(在黑板的圖上標明高)。
師:如果老師把圓柱沿底面直徑切開,你能找出一條高嗎?圓柱有多少條高?你能給圓柱畫一條高嗎?(師生演示)
[評析:圓柱高的認識是學生認識中的難點。在教學中教師突破了以往只教學圓柱側面高的教學定勢,從內外兩方面幫助學生認識高、畫高,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