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百分數應用》期末復習要點(精選2篇)
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百分數應用》期末復習要點 篇1
百分數應用題(一)
求增加百分之幾?減少百分之幾?
公式:增加百分之幾=增加的部分÷單位1
減少百分之幾=減少的部分÷單位1
1、45立方厘米的水結成冰后,冰的體積為50立方厘米,冰的體積比原來水的體積增加百分之幾?
解題思路:根據公式增加百分之幾=增加的部分÷單位1,先確定單位1是水,已經知道是45:增加的部分不知道,可以利用50減45求得5;最后用增加的部分5÷單位1水的45就等于增加百分之幾。
計算步驟:第一步:單位1:水:45立方厘米
第二步:增加的部分:50—45=5立方厘米
第三步:增加百分之幾:5÷45=11.1%
2、45立方厘米的水結成冰后,體積增加了5立方厘米,冰的體積比原來水的體積增加百分之幾?
解題思路:根據公式增加百分之幾=增加的部分÷單位1,先確定單位1是水,已經知道是45:增加的部分是5立方厘米;最后用增加的部分5÷單位1水的45就等于增加百分之幾。
計算步驟:第一步:單位1:水:45立方厘米
第二步:增加的部分:5立方厘米
第三步:增加百分之幾:5÷45=11.1%
3、水結成冰后,體積增加了5立方厘米,冰的體積為50立方厘米,冰的體積比原來水的體積增加百分之幾?
解題思路:根據公式增加百分之幾=增加的部分÷單位1,先確定單位1是水,不知道但可以根據題目“水結成冰后,體積增加了5立方厘米”知道水是少的,冰是多的,所以可以用50—5求出水是45立方厘米。加的部分是5立方厘米;;最后用增加的部分5÷單位1水的45就等于增加百分之幾。
計算步驟:第一步:單位1:水:50—5=45立方厘米
第二步:增加的部分:5立方厘米
第三步:增加百分之幾:5÷45=11.1%
4、“減少百分之幾與增加百分之幾”的解題方法完全相同。
5、與增加百分之幾相同的還有“多百分之幾”“提高百分之幾”
“增長百分之幾“等。
與減少百分之幾相同的還有“少百分之幾”“降低百分之幾”“節約百分之幾”等。
百分數應用題(二)
比一個數增加百分之幾的數,比一個數減少百分之幾的數。
1、矣得小學去年有80名學生,今年的學生人數比去年增加了25%,今年有多少名學生?
解題思路:單位1去年已經知道用乘法,增加用(1+25%)
算式:80×(1+25%)
2、矣得小學去年有80名學生,今年的學生人數比去年減少了25%,今年有多少名學生?
解題思路:單位1去年已經知道用乘法,減少用(1-25%)
算式:80×(1-25%)
3、矣得小學今年有100名學生,比去年增加了25%,去年有多少名學生?
解題思路:單位1去年不知道用除法,增加用(1+25%)
算式:100÷(1+25%)
4、矣得小學今年有100名學生,比去年減少了25%,去年有多少名學生?
解題思路:單位1去年不知道用除法,增加用(1-25%)
算式:100÷(1-25%)
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百分數應用》期末復習要點 篇2
這節課,知識點看似簡單,就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以及求“百分率”。但沒有什么很容易出彩的地方,自然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我采取例舉生活中的百分率,學生在這個環節,激情教高達到了一個小小的高潮。回答問題也合情合理,且想法很有創意。突破了重點,難點。
一、要善于挖掘學生的閃光點。
學生在講到生活中的百分率時,有與自己日常生活相關的正確率、優秀率、出勤率、投籃的命準率、本辦期中考試的及格率等。所以我抓住時機指名學生口述教師板書:達標率=達標學生人數÷學生總數×100%;及格率= 及格人數÷全班人數×100%;樹苗的成活率、發芽率、出勤率……。教師適時進行鼓勵,對他們的回答予以有中肯的評價.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潛能。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發展。
教學時就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百分率時,我應該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組交流,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說生活中的百分率,說出它們的意義,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并且讓他們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許多數學知識,以促進他們更好的學習數學。
三、精心設計練習環節,讓學生感覺到學數學的樂趣。
在練習這一環節中設計了讓學生根據班級同學情況編一道百分數應用題的開放練習,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學生所提的問題就不再像許多課本上或課外練習書上常看到的“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幾、女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幾”,有的學生說先調查一下班級中同學們參加興趣小組的人數,再算一算參加興趣小組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幾,有的說統計一下班里有多少同學家中有養牛,算一算養牛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總數的百分之幾,也有的說統計一下我班的獨生子女數,算一算班中家庭做生意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幾。確實體現了當數學與生活相結合時,它必將煥發生命的活力,學生也將真正享受數學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