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
正是由于姑娘對音樂的熱愛與理解,使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動,所以要再彈一曲給盲姑娘聽。
(3)為什么文章在敘述過程中,幾次對環境進行了描寫?
(可以請學生把寫環境的語句畫下來,分句體會。)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
這里提到了“幽靜”的小路。“幽靜”就是非常的安靜。
正是由于在這樣一個安靜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貝多芬才能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如果是喧鬧的小鎮,這不大的琴聲是不可能引起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這樣寫,是為下文做了一個鋪墊。這就是特定環境的描寫。它會收到很好的寫作效果,我們不妨在我們的作文中試一試。
②“茅屋里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這是對兄妹倆的家庭環境的描寫。
這是一個氣氛非常和諧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彈一架舊鋼琴。這說明他們家的確很窮,這與前面介紹的兄妹兩個人的對話是一致的。
③“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
這是作者特設的環境。我們說創作是要有靈感的。
貝多芬深為兄妹倆的情而感動,又為找到了這樣一位知音而感到興奮。這又是一個和諧、幽靜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樣的打動人,月光是那樣的輕柔,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貝多芬的創作靈感呢?貝多芬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即興創作了《月光曲》。
(4)《月光曲》的內容是什么?
請學生仔細讀下面這段話,讓學生體會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請用“——”和分別表示出來。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著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學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靜靜地聽著”和“皮鞋匠看著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寫實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聽著琴聲而產生的聯想。
請同學們讀哥哥聯想的內容,想一想哥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聯想?為什么說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從未見到過的景色。
引導學生體會出:
①貝多芬這位著名的音樂家,彈奏出來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這首曲子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是帶著感情創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靜心地聽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樣一個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著月光,聽著樂曲展開了聯想。
③當哥哥看到妹妹聽得那樣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變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愛音樂,懂音樂。又在自己清貧的家中迎來了著名的音樂家是多么的興奮,她一定會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樣專注地聽,就知道了妹妹已聽懂了音樂的內容,已被這音樂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體會,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