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
“恬靜”,形容姑娘被音樂喚起了想象后,臉上表現出來的專注、平靜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聲中的妹妹,從妹妹專注而平靜的神情中產生的感覺,感覺妹妹也和自己一樣,被琴聲帶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聲之中了。這句話說明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設計意圖:復習鞏固,突破重難點。]
二、佳句賞析
1.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好像披上了銀紗”、“清幽”描寫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這樣的美,蓋過了茅屋里的窮困和凄涼。貝多芬“望了望”窮兄妹倆,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樂應當給予窮苦的然而愛好音樂的人們,就像清幽的月光照進茅屋一樣。這樣的聯想,使他接起琴鍵來。
2.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皮鞋匠聽著貝多芬的琴聲,聯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麗畫面。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這是一個平靜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貝多芬輕輕地按著琴鍵,音樂輕幽、舒緩。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縷輕紗似的微云”。隨著天氣的變化,音樂逐漸增強,曲調出現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睆娨魳敷E然響起。浪花“涌過來”,氣勢兇猛,音樂高昂激越,節奏越來越快。這樣聯想,從側面描寫出了貝多芬的琴聲,融進了他心中強烈的感情,美妙動人。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景美情深。]
三、歸納訓練
本文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一個秋天的明月夜,走進簡陋的茅屋為窮兄妹倆彈琴的故事。他觸景生情,譜寫了著名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節):講貝多芬曾經譜寫過《月光曲》。
第二段(第2.3節):講貝多芬在茅屋外邊聽見琴聲。
第三段(第4—7節):講貝多芬為盲姑娘彈琴。
第四段(第8—10節):講貝多芬彈奏《月光曲》。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講了關于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表現了他對窮苦人的同情和愛。
寫作特點:
課文在描寫實實在在的事物時,加進了人物由實實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使文章表達的感情更深刻。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和寫作的表達特點。]
板書設計
[教學思考:本教學設計重在讀和悟上,教學時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讀,去討論,由于學生在知識、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與貝多芬時代有一定距離,設計時注重充分發揮學生想象能力,去說,感悟文章的意境雋永,文質兼美,受到美的熏陶。此外,領會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品味《月光曲》藝術魅力,感受生動文字的畫面美麗,是設計者在教學細節中適度穿插的。]
(教學要求)
一、從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中,讓學生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對學生進行美的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