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發現調整----《用心靈去傾聽》課堂生成反思
[案例三]
課前預設:讀課文20-25自然段,想想哪些話讓你心有所動。
教學實際:
學生都找到了最后一段,蘇珊給“我”的留言:“湯米,我要到另一個世界去歌唱。”并且體會到,蘇珊在臨死前仍想著湯米,告訴他自己去逝的消息,更重要的是,她為了不讓湯米難過,用小時候金絲雀死時安慰湯米的話“這只可愛的小鳥,它要到另一個世界去歌唱。”來安慰湯米,希望湯米不要為她的死感到難過。
教學調整:
在學生聯系小時候蘇珊安慰湯米的話時,我突然發覺課文在寫“小時候湯米因金絲雀的死傷心,蘇珊安慰他”這件事時,在第11自然段還寫了湯米相信蘇珊的話不再傷心:“我相信蘇珊的話,我想可愛的小鳥確實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個比我們這個世界更為美麗的地方,幸福地歌唱。”而課文最后以蘇珊的留言結尾,沒有寫湯米看到留言的感受。我覺得可以在這里借用第11自然段,再次激情。于是,我說:“是呀,‘到另一個世界去歌唱’,讓小時候的湯米信以為真,不再傷心。請大家再讀讀第11自然段。”“那么,現在,當湯米看到蘇珊的留言時,想到了那段往事,他一定希望蘇珊真的到另一個世界去歌唱了。請你把第11段稍作改動,說說湯米此刻的想法。”這樣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出:“我相信蘇珊的話,我想親愛的蘇珊確實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個比我們這個世界更為美麗的地方,幸福地歌唱。”從而升華感情。
生成反思:
發現亮點,即興發揮。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精心的教學設計也不可能完美。課堂上,在學生的啟發下,我們常常會突然發現一些課前沒想到的值得引導體會的語句,突然閃現好的教學方法,這時候,我們一定不必拘泥于課前的預設,而應該即興發揮,及時體會。
總之,“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課堂教學不應僅僅是忠實地傳遞和接受知識的過程,還應是創新與開發、互動與生成的過程。課堂中教師應用心傾聽學生的發言,時刻關注和分析學生的思維,及時捕捉師生互動中生成的有探究價值的新問題,重新調整教學設計,不斷產生新的思維碰撞,使課堂充滿變化,使教學充滿激情,使師生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