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和狼的故事》教學實錄及分析
(課件出示嚎叫的狼)
師:狼在你們的心目中是什么樣的呢?
生:兇惡,殘忍
(課件展示鹿的圖片)
師:鹿在你們心目中又是怎樣的呢?
生:美麗善良的
師:你們回家后預習了課文,你們現在還這樣認為嗎?
生:不,狼有時也很善良,鹿有時又很殘忍
師:你們從那些地方看出狼不一定是兇惡殘忍的,而鹿又不一定是美麗善良的呢?
(簡單的幾個問題就把整節課推向了高潮,同時也直接進入了這篇文章的主題。)
師:同學們對狼和鹿的認識跟我們習慣的認識有了差異,下面就請你們在課文中找出有力的證據來證明你們的觀點好嗎?
(生:找出相關的句子并做好記號,再在班級交流,教師再幫學生分組,一組幫狼辯護,一組幫鹿辯護。)
生:我從過多的鹿會給森林帶來巨大的森太災難,看出鹿不一定是善良的
生:我從狼可以維持森林的平衡看出狼有時也很善良
生:狼吃的大多是病鹿也可看出……
……
在以上不足十分鐘的教學片段中,教師以檢察找證據的方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采用了辯論的形式,把辯論引進課堂,它能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以及思維的敏捷度,楊振寧不就提倡把辯論放到與學習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嗎?關鍵在于確立的辯題有無辯論價值,能不能很好地為教學內容服務,促進學生發展。同時還有一個辯論過程的組織引導是否有效的問題。簡短的辯論,不難看出學生掌握的論據極為有限,基本是從課文中找到的,而對生活中了解的自己積累的卻很少。我們組織辯論,是想通過辯論的形式讓學生收集處理相關信息,懂得除了課堂到哪里去找自己需要的東西,拓展學習的途徑,豐厚自己的學養,在這里,這樣的期望顯然落空了。 一堂課的后面總有一定的教學理念支撐。這節課課堂熱鬧了,學生的自主性就得以落實了;學生參與了,探究的能力就得以培養了。因此,任何教學形式的采用,都要考慮其實效性。形式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不能為形式而形式,況且還有一個怎樣組織引導的問題。要把握好形式與實效的關系,讓實效與形式共生。
《鹿和狼的故事》課堂實錄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關系,增強學生生態意識。
3、領悟作者通過具體事例分析概括來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關系,增強學生生態意識。
2、領悟作者通過具體事例分析概括來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趣引入,引發共鳴
師:在任何一個民族,凡是以動物為題材的童話,狼幾乎永遠擔著一個欺負弱小的惡名,而鹿則幾乎總是美麗、善良的化身。狼是兇殘的,所以要消滅;鹿是善良的,所以要保護。
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新課文或許會給我們帶來別樣的啟示。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抽讀課題 《鹿和狼的故事》
2、請快速瀏覽課文,試著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出課文所描述的事件。(板書:事件)
(三)聚焦“寵兒”,深度感知
師:羅斯福總統為了保護鹿而下令殺害狼,鹿因此成為了凱巴伯森林的什么?(寵兒)
師:怎么理解“寵兒”?
生:備受寵愛和保護的孩子。
師:你能用老師教的解詞方法正確理解詞義,現在我們將詞語送還課文母體,你將會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感性的認識。結合故事,你能圍繞“寵兒”提出哪些有價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