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說課設計
平時有意識地積累,對我們的口頭表達與寫作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二)揭題導入(課件出示插圖,插圖上寫有文章的題目)
1、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板書課題)
2、(指名讀課題。)“琴弦”的弦右半邊讀“玄”,加了“弓”字旁就讀“弦”了。
3、“絕”是什么意思?(斷絕)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釋)
借助注釋或工具書,這是我們學習古文的一個重要方法。“絕弦”是什么意思呢?(割斷琴弦)
表面的意思是“割斷琴弦”,是不再彈琴了。現代漢語中有很多這樣的詞語,譬如:兩個人從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絕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寫文章了,叫——(生:絕筆)絕筆不是這個意思,應該是封筆,“封口”的封;電影演員從此不再演電影了,叫——(生:封影)不對,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彈琴了,叫——(生:絕弦)。
4、理解了意思,我們再讀題。(生讀題)
(三)整體讀文(課件出示課文)
1、現在就讓我們走進這個發生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的故事。打開書137頁,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至少讀3遍,做到字正腔圓。
(指名讀)他讀得怎么樣?
2、再讀一讀,不但字音要準,每個句子都要讀通順,尤其要讀出詞句內部的停頓。
(指名讀,其他同學注意,文中有兩個語氣詞,聽他讀準了沒有。)
在讀文言文的時候,語氣詞后面延長、停頓一下,一詠三嘆,頗有音樂美,我們試一試。(生齊讀“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大家已經關注到停頓,誰再來讀一讀全文?其他同學注意聽,他是怎么停頓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讀)
好,你在用心體會停頓。文言文的一個字就是一個詞,要注意停頓。
(出示難讀的句子并范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生接龍讀最后一句)
3、再把課文讀一讀,讀出古文的意味。
全班齊讀,要求文從字順。
(四)品讀“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1、讀著讀著,你讀出了文章寫了哪兩個人物?(隨機板:伯牙鐘子期)
2、快速瀏覽課文,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關系讀成課文中的一個詞嗎?用筆圈出來。
交流(板書:知音)
3、伯牙、子期何許人?(出示插圖、出示資料)請生介紹。當兩個人的資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時候,你有什么疑問?
(預設:這樣的兩個人怎么會成為知音呢?)
是呀,這樣兩個身份、地位相去甚遠的人,是什么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預設:是音樂是古琴)(板:琴)
師:這就是他們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牽,讀——
師:對,愛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為知音的基礎。
4、那是不是有相同愛好的人都能成為知音呢?請你讀讀課文,你從課文的哪些語句中體會到伯牙與鐘子期是知音?
預設的幾個教學生成點:
①“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欣賞。從這能看出鐘子期是伯牙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