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頭戰象
(2)嘎羧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為。
見“對句子的理解③”。此句可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想象:“久久凝望”里,嘎羧會看到怎樣的景象呢?嘎羧為什么會對那塊礁石“親了又親”?“────”的吼叫里,嘎羧在呼喚什么呢?
(3)嘎羧為自己挖掘墳墓的壯舉。
見“對句子的理解④”指導學生讀出內心的感動與敬佩。
3.課文里還有令你感動、令你深思的語段嗎?請有感情地讀一讀吧。
(三)拓展延伸,促升華。
1.此時你想用怎樣的語言來贊頌嘎羧,贊頌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請寫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寫下你最誠摯的贊頌吧。
(學生練筆,集體交流。)
2.簡介作者,了解作者的寫作思想。
3.交流讀后的感受。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對嘎羧生命最后一程的細膩描述,贊頌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字里行間,也有更深刻的含義——它雖然只是一頭象,卻具有高尚情懷,這值得人們細細品味、深深思索。
五、相關鏈接
沈石溪 原名沈一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被譽為“中國動物小說大王”。1952年10月生于上海,1980年開始從事業余文學創作。1985年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小說《圣火》獲1990年世界兒童文學和平獎。《第七條獵狗》獲中國作協首屆兒童文學作品獎。《一只獵雕的遭遇》獲中國作協第二屆全國兒童文學優秀作品獎。《斑羚飛渡》一文榮獲人民文學出版社首屆《中華文學選刊》獎,中國臺灣兒童文學學會、《民生報》《國語日報》《兒童日報》《幼師少年月刊》聯合主辦“好書大家讀”活動推薦書目。
戰象 在古代戰爭史上,曾有過特種部隊——象軍,它在戰爭中發揮著類似現代武器坦克的作用。經過訓練的戰象,作戰時沖鋒陷陣,勇猛無敵,它能破城門、毀營壘、折武器、踏敵軍、陷敵陣,常給敵方造成極大的傷害。
戰象的使用最早在東南亞各國,象軍的編排很有特色。在戰象的背上設一象輿,輿中坐一將士,象前后各有一名馭象手。在象的四條柱子般粗的腿旁,各立一位持刀盾的戰士護衛。這樣七個人組成了一個獨立的作戰單位。據說在泰國有名垂青史的戰象。泰國古臺王朝拉瑪甘享石碑銘文記載:拉瑪甘享在19歲時曾騎戰象奮戰敵營,營救父王,反敗為勝。拉瑪甘享的英名與他的戰象一起銘刻在石碑上。東南亞最著名的一次象戰是暹羅王納黎萱于1584年對緬甸王國的一次戰斗,投入的戰象多達幾百頭,那次大戰結束了暹羅對緬甸的附屬關系。
附:最后一頭戰象
沈石溪
西雙版納的召片領曾經擁有一隊威風凜凜的象兵。所謂象兵,就是騎著大象作戰的軍隊。象兵比起騎兵來,不僅同樣可以起到機動快速的作用,戰象還可用長鼻劈敵,用象蹄踩敵,直接參與戰斗;一大群象,排山倒海般地撲向敵人,戰塵滾滾,吼聲震天,勢不可擋。
1943年,日寇侵占緬甸,鐵蹄跨進了和緬甸一江之隔的西雙版納邊陲重鎮打洛。象兵在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戰斗異常激烈,槍炮聲、廝殺聲和象吼聲驚天動地;鬼子在打洛江里扔下了七十多具尸體,我方八十多頭戰象全部中彈倒地血把江水都染紅了。戰斗結束后,召片領在打洛江邊挖了一個長寬各二十多米的大坑,把陣亡的戰象隆重埋葬了,還在坑上立了一塊碑:百象冢。曼廣弄寨的民工在搬運戰象的尸體時,意外地發現有一頭公象還在喘息,它的脖頸被刀砍傷,一顆機槍子彈從前腿穿過去,渾身上下都是血,但它還活著。他們用八匹馬拉的大車,把它運回寨子。這是唯一幸存的戰象,名叫嗄羧。好心腸的村民們治好了它的傷,把它養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