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教學雜談
【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實驗小學 李奕銀】
〖把握閱讀教學的開放點·向社會生活實踐開放〗
社會生活實踐是語文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的大課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掘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實踐的聯系,最大限度地向社會生活實踐開放,讓學生在動腦,動手,動眼,動口的生活實踐中,增加閱歷,豐富自己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和思考,通過切身的體驗,加強對教材的理解,提高感悟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例如在指導學生觀察日出和夕照的基礎上,學習第九冊《海上日出》和《夕照》,體會日出的壯觀和夕照的秀麗;在學習第十二冊《桃花心木后,引導學生去種樹,養花,真切地體會勞動的樂趣及其蘊含的哲理。……
總之,閱讀教學的內容是包羅萬象的,它涉及的面很廣。因此,在教學中應增強它的開放性,通過開放性閱讀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增強閱讀教學的活動性,構建主體化的閱讀教學新體系,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滲透和整合上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學應當有開放的內容和方法,向教材以外拓展。
【寧夏自治區青銅峽市邵南小學 倪月紅】
〖優化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講中設疑,培養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是對語言文字的認識,朗讀,理解,體驗和積累運用的過程。而課堂教學是學好語文的主要渠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有所想,學有所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為此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既要師生互動起來,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高課堂的實效,就是在課堂40分鐘獲得最大的效益,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也有不同的收益。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的主陣地。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我認為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1、在講解課文時,教師要抓住重點段落,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不斷的提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體驗。學生對課文的閱讀理解大致分為這幾個步驟:一是能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二是能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三是抓住課文重點部分,加以理解,體驗。四是能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五是跳出課文,聯系自己實際想一想。在理解課文時,讓學生把自己當作作者或文中人物來思考,感受當時的情景,設身處地的進行換位體驗。討論分析,欣賞評價文中的人與事,情與景。能說出文章的表達方法,在習作中也會運用類似方法去寫作。這樣,閱讀與寫作也結合起來了。例如:在講《桃花心木》一課時,有這樣一段:作者聽了種樹人說的一番話很受感動。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這段話中的“不確定”指什么?他有哪些感動學生帶著提出的問題,進一步對這段話進行分析,理解,很快他們就明白了,這里的“不確定”是指在衣,食,住,行方面無一樣是現成的,無一樣是他人提供保證的,要親自去實踐,去競爭,去拼搏。他受感動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