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案例及反思
《我站在鐵索橋上》教學案例及反思——“有效教學的行動策略研究”課題錄像課案例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鄂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0課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具及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學習菜單
教學關鍵:
1、在教學中著重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將讀和想象、表達有機結合起來。如:讀第二節,要結合課前收集的紅軍長征的有關資料,想象紅軍飛奪盧定橋激烈戰斗的場面,想象后,說一說自己的感受,說后再讀,這樣更容易把自己置身于詩歌描寫的情景之中,讀出文中的感情和韻味。采取多種形式的讀書方法來表達感情,真正使朗讀成為學生個性化的行為。
2、要抓住描寫紅軍強渡的詞句,加強朗讀、想象,重視熏陶感染,細心體會紅軍的品質以及蘊涵的感情,提高品德修養。
3、注意鏈接教材以外的豐富材料,幫助學生真切地了解戰爭年代革命英雄的偉大事跡,緬懷那些英勇戰斗的英雄們,激發學生繼承革命傳統的精神。
研究目標:
在本節課教學中,體現新課程有效教學“先學后導、問題評價”的教學思想,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材分析:
《我站在鐵索橋上》是鄂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圍繞“英雄贊歌”這個話題,安排了三篇體裁各異的文章。本課是一首詩,曾被譜成曲子,填作了歌詞。全詩共四節,追昔惜今,既追憶了我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的積累戰斗,歌頌了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又撫看今朝,敘述了烈士們當年激戰過的地方成為今天鮮花盛開的地方,表達了對先烈緬懷和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熱愛.
學生分析:
在教學《我站在鐵索橋上》這首詩時,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作為四年級學生,能聯系上下文、借助字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但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在學習這首詩歌中,要想讓學生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我課前布置學生閱讀了《飛奪瀘定橋》一文,收集了紅軍長征的有關資料,并組織學生收看了電影《飛奪瀘定橋》。學生對瀘定橋的外形有了一定的了解,對紅軍浴血奮戰,不畏生死地奪下瀘定橋的事跡比較熟悉,為學生深入學習課文作好了鋪墊。但如何使學生能深刻體會到作者站在鐵索橋上那時的心潮澎湃的感情思緒呢?我嘗試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按學習能力強弱組建學習小組,這樣借助優等生的智慧啟發和引領后進生學習。對他們采取同步建構、異步達標的教學策略,并給與他們個性化指導和幫助,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同時,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習情況,把握詩歌教學的規律,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反復吟誦,細細品味領悟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
設計理念:
一切為了學生發展、一切適應學生發展、一切促進學生發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的快樂,讓教師真切享受成功的喜悅,讓課堂充滿生命力。我在本課教學設計中,體現新課程有效教學“先學后導、問題評價”教學思想,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及要求,結合我班學生實際進行了創新性設計。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創造、自主探究和自主朗讀的方式,走近文本,發現問題,使知識問題化。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有著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設計環節時,確立了滿足學生差異及需要的教學重點、難點和三維目標。使學生在自主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接受審美情趣的陶冶。繼而,加強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拓寬語文學習的各種渠道,真正讓語文詩意化、風情化、情感化、社會化、多元化。把讀與思、讀與想(象)、讀與劃、讀與寫、讀與練等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體驗式、參與式、自主式教學中,凸現學習的主體性、自主性,構建煥發學生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