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天上來》《最后的“淇淇”》教案及練習
2. 課文分析
全文共12個自然段。從文章結構看,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第一部分(1段):作者從比喻入手,引出黃河,然后總的交待了黃河的流程、流域、支流及特點,突出了黃河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2段—11段):分寫黃河的源頭、上游、中游、下游、入海口的特點。這一部分可以分五層。
一層(2段):引用李白的詩句,引出黃河源頭的特點,即源頭之遠,流程之長,暗示了黃河的氣勢。接著運用一組對偶句,寫出了黃河源頭的特點。這一特點,概括起來為清、靜、急、脆,賦予變化,十分美麗。這組寫景的對偶句用詞很有特色。
二層(3段—8段):寫黃河上游的特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
這層里的前兩段屬于過渡段,作者只簡單地寫了黃河上游的兩個特點:一是氣勢磅礴,二是落差大,這樣自然引出水電站。接下去,作者變化寫作手法,跳越時空,選取了黃河上游具有特點的三處景觀,來細致描寫。
首先是劉家峽水電站。寫了它的性質、高度和開閘時的特點。作者多次運用生動、真切的比喻和擬人的手法,表現出黃河的氣勢恢弘,景色壯麗,賦予變幻的特點,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如果說上面一段是大筆、張筆、動景的話,接下來的一段就是細筆、收筆、靜景。作者選取“河套平原”豐收時節的景象,寫出了黃河上游的另一番韻味。
一幅靜景做為緩沖,接著作者再一次時空跳躍,由秋季跳到“黃河夕照”,這幅景觀寫的美妙極了。動靜搭配,顏色分明;由遠及近到遠,視野極其開闊,真是一幅絕美的“黃河夕照圖”。
這一層的最后,寫黃土高原。因植被遭到破壞,泥土疏松,黃河水流到這里真的變成“黃河”了,使黃河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制止水土流失,保護好生態環境。
三層(9段):寫黃河中游的奇景異觀,即壺口懸瀑。突出了壺口懸瀑的景色特點,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黃河景觀的多樣性、豐富性特點。
四層(10段):抓住下游“地上河”的特點,寫出了黃河有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但是這實際是人為破壞的必然結果。
五層(11)段:寫黃河入?凇M怀鏊某林睾陀⒘遥赋鏊男谐痰那酆蛪邀悺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概括指出黃河是“母親河”。
板書如下:
總的看來,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是按著發源地、上游、中游、下游、入?诘目臻g順序,來展示黃河的氣勢和美麗的。層次清晰,結構嚴謹。
本文在寫景時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從不同的方面表現黃河的風采和魅力,值得學習。
從本文的語言特色、寫法變化和表達方式的運用,我判斷本文也是一篇解說詞,和“話說長江”相似。
《最后的“淇淇”》:
本文寫的很沉重,“最后”兩個字定下了本文嚴峻的基調。
首先,寫淇淇的現狀,老之將至。采用概敘的表達方式。接著插入一個“愛淇”的感人事跡,引出白鰭豚的美麗傳說和白鰭豚數量急劇下降的狀況。
其次,分析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江水嚴重污染。
接著進一步分析了一種物種的滅絕,給人類帶來的無法彌補的損失。
最后,警世人們:保護長江,保護生存環境。
文章在做分析時,用詞準確,句意深刻。說理透徹。在做說明時,列舉數字、舉實例,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說服力。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30分鐘)